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政协全会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 建言献策

张强斌 做有担当的中国人

时间:2016-01-07   来源:北京观察   作者:

  通过与张强斌的交谈,不难看出他很有主见,不像一个老好人,不是所有人求他的事都能如愿得到帮忙,但是只要有益于国家、社会和环境事业的事,他都会尽心尽力地去做。

  初为人师
  在武汉地质学院学习期间,张强斌很喜欢实验课程,通过实验他有意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985年,20岁的张强斌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武汉科技大学化工系当老师,那时很多学生的年龄都比他大。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共中央根据教育体制改革方案,决定从党政机关及高校等单位抽调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干部组成“中央讲师团”到贫困地区学校支教。张强斌作为第二批讲师团的成员于1987年前往位于鄂西北的贫困山区,在竹山县文峰中学当了一年的英语教师。当时文峰中学的基础设施很差,生活环境很艰苦。教师和学生都住在半山坡上的一幢墙壁开裂的土楼里。学生们的床是用几根没有加工过的竹子搭起来的,没有被褥,简单地铺了个草席就在上面睡觉了。每个周末孩子们都要起早贪黑、翻山越岭走很远的路回家,从家拿了粮食再徒步返回。“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都很强烈。听课的时候,学生们的眼睛都是亮的,迫切地想要知道更多的知识。”他主动联系当时他的工作单位武汉钢铁学院把大学里不太用的物理、化学实验仪器捐给山区的学校。
  在帮助落后山区中学教学、传播一些教育理念的同时,他的人生阅历也得到了丰富,并为他后来通过海外华人社团等各种渠道一直支持内蒙古及贵州等偏远地区小学教育的动力之一。
  从二十岁开始当老师,他很享受把知识分享给学生的过程。他经常和学生们讨论时下关注的专业话题,看重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朝夕相处,张强斌也从他们身上获得了很多灵感和知识。作为教师,张强斌认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平等、互相尊重的,在学术上有不同的见解双方可以开展争论;他对学生的要求也很严格,小到论文的格式、标点符号,大到人格的培养,都有很高的标准。他对学生强调要想做学问,应该先学会做人。
  梦系中华
  一年的支教生涯,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感染了张强斌,回到武汉的他下决心出国深造,学习先进技术和理念。此时,他也成功申请到了日本政府“国费留学生奖学金”,并于1991年1月踏上了东瀛求学之路。
  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1992年2月,张强斌顺利地在由日本化学会和日本分析化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年会上用日语口头发表了他的研究报告。由此,他在学校里出了名:因为他是这所大学所接受的唯一一个在入学时完全不会日语的海外留学生。从那以后,北见工业大学的老师们开始大胆地接受不会日语的中国留学生。留学期间,张强斌在国外发表了15篇被SCI收录的学术论文,并先后获得了环境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和物质工学专业博士学位。
  张强斌常说:“身处国外,首先觉得自己是个中国人,然后才是张强斌”。他清醒地认识到,在国外每一个人都代表着自己的国家。因此,他不仅无时无刻地格外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还努力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之后来的许多中国留学生。他先后担任了日本北见市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会长、北见市日中友好学会副会长。在与在日中国留学生及学者交流时,他常常强调说一个群体只有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才有凝聚力,才能与当地的文化和谐相处,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将这种“优良传统”传承给他们的学弟学妹。这种传承也是在海外的每一个中国人必须承担的“非你莫属”的责任。
  虽然张强斌身在海外,但他时刻心系中华。他说不管自己走到哪里,自己都是一个中国人,都要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1998年国内发生特大洪水灾害,张强斌积极响应中国驻日使领馆的号召,在当地社会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募捐活动,他至今还珍藏着当时在学校内募捐时师生们的数十页捐款清单。
  张强斌是北见工业大学当时唯一一名非日本国籍的终身制教师,许多日本的朋友和同事都希望他能加入日本国籍,而且拥有日本国籍后将更方便于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等,但张强斌总是拒绝申请日本国籍。他认为“地球环境”研究是没有国界的,在日本工作并不仅仅是为日本社会做贡献,也是在为全人类做贡献。但作为中国人,根始终在中国,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想让孩子接受更多中国传统文化,这更加坚定了他举家回国的想法。
  在国外的公司、国立大学及研究所的工作经验使张强斌具有国际化的开阔视野、开拓创新精神。2004年回国以来,作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环境科学学科负责人,他考虑问题细致、讲究方式方法的工作作风,在促进该学科发展的同时,也赢得了师生们的赞许,曾多次获得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实验室建设及管理方面,他承担了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LA-ICPMS分析平台以及油气污染防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及其管理工作,表现出了很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建言北京城市发展
  2013年以来,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张强斌十分关注跟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例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以及人口问题等。张强斌住在郊区昌平,来北京市政协机关参加九点钟的调研及会议活动,通常都要六点多就出门。“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本职工作的任务本身很重,但一直在尽可能地积极参政议政,并结合自己本身的专业知识认真履职,为北京发展建言献策”。
  近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北京市的人口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人口总量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在各区之间的人口分布也极其不平衡;过分集中的中心城区人口与功能所造成的城市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问题正成为首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亟待破解。他建议通过由近及远、逐步外扩的设施配套策略,加快建设昌平、顺义、通州、大兴、房山等距离中心城较近、地理条件较优越的新城。政府优先为其配置公共基础设施和道路交通设施等,合理布局学校、饭店、购物中心、超市、医院等便民设施,使得新城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甚至超过中心城区,逐步实现科学的人口梯度分布。教育和医疗等资源的均衡配置并不仅仅是建设医院和学校,更重要的是人才的流动和管理的提升。
  伴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以及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导致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恶化,特别是大气PM2.5等已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张强斌担任政协委员以来,就积极针对大气污染的防控等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他将国外联防联控环境监管模式的“本土化”和我国联防联控个案成功经验的“常态化”相结合,提出了构建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环境监管模式,是解决区域性大气污染,保障区域空气质量稳定达标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措施。倡议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制定区域机动车污染控制联动方案;京津冀应大力推进区域可持续交通体系建设来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控制机动车行驶里程以减少排放。
  “关于加强综合防控PM2.5的建议”、“关于加强控制北京人口规模、疏解中心城区人口与功能的提案”等提案分别获得北京市有关领导的批示和“北京市政协2014年优秀提案”。此外,作为致公党北京市委常委、昌平区主委,昌平区政协副主席、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张强斌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作为北京市侨联委员,他还特别关注归国留学人员以及退休老归侨、侨眷的工作与生活情况,先后获得 “致公党全国优秀党员”、“北京市归侨侨眷先进个人”、“致公党北京市委优秀干部”等称号。他带领的致公党昌平区支部在2014年先后获得了致公党中央2008-2013年度“致公党参政议政先进集体”、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2013年北京市民主党派基层典型经验” 、致公党北京市委“2013年度先进基层支部”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学者和政协委员,张强斌希望能带着责任心和使命感一如既往地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在参政议政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北京观察
  2016-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