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政协全会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 建言献策

政协委员吁建立第三方科学评估保护古都风

时间:2016-01-25   来源:千龙网   作者:

  北京东城区翠花胡同在历经近700年风雨后,胡同东段消失的消息引发人们的关注。在疏解非首都功能过程中,北京旧城为数不多的文化遗产能否妥善保护、古都风貌能否保留,备受普通百姓及政协委员们的关注。

  面对北京文化遗产保护的巨大压力,北京政协委员方炎和专家们在政协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建议,从全局高度来科学规划疏解非首都功能与文化遗产保护,减低第三方科学评估,加强北京旧城区保护工程中的管理监督,拒绝旧城文化遗产赝品。

  北京翠花胡同历经近700年后东段消失

  北京的胡同不仅承载着一座城市的交通出行功能,还是老百姓生活的场所。北京每一条胡同就好像一座座北方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都记下了时代的沧桑巨变。

  在北京市东城区,有一条胡同因地处黄金地段而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翠花胡同。翠花胡同因过去有给王府种花的花房而得名,而更为重要的是,这条胡同9号院因曾经住着“辫帅”张勋,其意义非同寻常。

  “张勋复辟”的闹剧一晃过去了将近100年。如今的北京翠花胡同,在历经700多年之后,大多数院落已经不复存在,只留下空空的工地和邻接繁华马路的围墙。然而,100年前,张勋导演的那场复辟闹剧却被永远记载在这条胡同里。

  “北京东城区翠花胡同东段由于目前施工的嘉德艺术中心大厦而永远消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朱岩石在接受千龙网记者采访时介绍,这些城市建设造成旧城文化遗产的持续破坏,历史如此悠久的翠花胡同东段永久消失令人无限感慨,而建设工地中的黎元洪总统府围墙界碑也险遭破坏。

  据介绍,单位和机构占用一些文物保护单位或文化遗产资源,直至今天,有的单位还持续造成遗产破坏。“在北京,旧城中破坏文化遗产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与‘新常态--精细化管理城市’的局面格格不入。”朱岩石说。

  旧城文化遗产保护将面临巨大压力

  “以前的破坏是由于城市规划设计思想造成的。”朱岩石解释说,而集中于20世纪90年代对旧城的破坏,不仅存在旧城改造这一规划思路不良影响的延续,更严重的是在大规模城市改造时建筑开发商参与。他们以最低成本、最粗暴的“推平头”方式,对旧城区胡同和房屋进行了破坏,造成了不可逆的严重后果。

  2004年北京市测绘院统计,1990—2003年的13年间,北京共拆除胡同639条,包括东城区77条、西城区225条、崇文区135条、宣武区202条,是1949至1989年这40年拆除199条胡同的3.1倍。

  此外,据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2004年统计数字显示,北京旧城62.5平方公里之内,传统风貌区面积仅占旧城面积的19.82%;而现代风貌区高达38.7%;传统与现代混合风貌区占16.79%;交通设施用地、绿地占24.69%。

  “我们现在深刻反省北京旧城被破坏的根本原因,就是北京承载了过多、过大的一般城市功能。”朱岩石举例介绍说,北京大型现代商业设施的建设、办公大楼的建设、楼宇大厦群的建造等,深刻地破坏了城市疏朗、有序的城市“肌理”,犹如古都城市“肌理”中的“毒瘤”,所以才出现今天严重的城市病。这些存在不合理的机构、建筑,是今后疏解的关键;而老北京人、老北京人居住的幽静四合院、幽深院落组成的旧城胡同非但不能搬走,还要好好保护。

  “由此可以预见,今后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工作中,旧城的文物遗产保护将面临巨大压力。”朱岩石强调说,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强化北京的文化中心功能,都涉及保护古都文化遗产、延续北京历史文脉。通过调研,他们发现旧城保护工作中既有遗留的老问题,如北京旧城区域突飞猛进的改造、违背科学规律的利用等;也有一些新问题,诸如在旧城保护疏于管理监督带来破坏的问题、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资金问题等。

  拒绝旧城文化赝品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26日在北京视察时,要求北京市要明确城市功能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核心功能。因此,这就要求北京应尽快疏解与“四个中心”不相符的城市功能。而北京作为“文化中心”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都市文明。北京旧城胡同、四合院、平房建筑、居住于其中的老北京人,这些承载着北京城的文脉,缺一不可。

  “目前,在明确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目标、思路的大形势下,北京正在迎来了古都保护的关键时期,甚至说这是北京古都保护的最后契机也不为过。”北京市政协委员方炎在接受千龙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明晰北京古都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的特殊地位,保护好旧城这一文化遗产,对于指导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工作意义重大。

  方炎委员建议,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工作中,提高孤独保护理念,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强化旧城整体保护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工作中指导思想之一,提升古都保护全局意识,科学规划北京市中央区疏解工作。北京市政府职能部门、事业单位等迁出旧城,做保护旧城遗产表率,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工作与北京古都保护、加强综合治理工作密切结合。通过一些单位释放占用的文物保护单位或文化遗产资源空间,做到更好的服务中央,推进旧城文化遗产保护。

  在加强北京旧城保护工程中的管理监督时,要建立古都保护良性循环。方炎委员解释说,对破坏旧城文化遗产保护做到常态执法、违法必究、社会监督。文物执法部门、城管部门对于破坏北京旧城的一切行为应该严格执法。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工作中,北京旧城文化遗产应当拒绝赝品,做到文化遗产货真价实,充分体现北京的文化品味与管理水平。杜绝在旧城改建工程中的欺骗行为,主管部门要加大工程检察,加强第三方对工程记录、施工过程的监管力度。

  同时,方炎建议,中央出台措施,加大对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工作的财政补贴。北京市政府部门应在疏解工作中列出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清单,做到心中有数。这一清单要与时间表密切结合,对一些占据文物保护单位的机构的疏解或腾退,对一些街区功能的疏解或建设,一方面申请中央财政的支持,同时多方位争取资金来源渠道。

  “北京旧城的保护工程与改造项目应有科学的评估。”方炎介绍说,目前,北京市已经出台了如下有关旧城或历史文化街区的房屋保护与修缮的相关规定,相关规划、条例中,基本提出了整体保护、有机更新,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保护风貌、改善民生和促进发展相结合的若干原则。“这些项目实施还在进行,目前不是盲目推进的时候了,由于效果不一、评价不同,应该组织第三方专家进行评估。”

  

  

  来源:千龙网

  2016-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