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会专题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 热点新闻
来源:北京晚报
药方1 治标型
开方人:王华民委员
高峰涨到四元
微调进行过渡
地铁票价调价目前应采取微调的方式,即实行“仅高峰期涨价”。虽然这一方案在网上投票的支持率最低,但是相对于“普遍调价”和“分段计价”,这一方案是最好的过渡。
建议将周一至周五工作日的早晚高峰时段统一提高到4元,其他时间段票价保持不变。这样的涨幅,对于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上班族而言,一个月仅增加不到100元,是完全能够承受的,但却能减少一些短途人群以及可以绕开高峰时段乘坐地铁的人。
作为“短期治标”的办法,由于这一方案操作起来相对简单,可在两会后尽快酝酿出台。
微调之后,可以结合两会委员、代表的建议,展开充分的调研和论证。最终方案应该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里程越长或者乘坐站数越多票价越贵;二是对每天乘坐地铁的上班族,可以采取年票制,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三是要考虑没有收入来源的学生群体。
药方2 治本型
开方人:陈小兵委员
照顾通勤刚需
设置阶梯票价
地铁票价调整是符合市场规律的,但是出台前一定要全方位考虑,调整方案的出台一定要经过多方论证。
调整的方针应是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又不会给老百姓出行带来较大的负担。可以借鉴别的国家、别的城市的先进经验,比如新加坡,高峰前免费乘坐,这种方式也能错峰填谷。香港有特别多样的套餐,如出勤套餐,既定线路每月有固定次数的优惠,超出次数则取消优惠。
总之,票价调整,应设计多套方案多种票价,科学阶梯式地满足不同出行群体的需求。
药方3 特色型
开方人:冯春勤委员
建立票价体系
北京地铁不应是单纯地涨价,而是应该建立一个票价体系,按不同的里程、时间、年限、时长,来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
专线票怎么设立?现在每天有很多人乘坐地铁上班,一般都是固定的几条地铁线,可以考虑设专线票,一个月乘坐24次到25次,平均到一天4元钱,这种票可以不涨价。但如果节假日出去玩,要坐别的线,就不可以用这种专线票。
再如高峰票,高峰期与非高峰期时票价要有差异,通过这种票价机制,将每天不一定要在高峰期坐车的客流,分流到非高峰期乘车。
还有时长票,买一年的专线票,还可以优惠一些。像外地来京临时旅游的人群,需要在高峰期出行,但只是偶尔一次,并不是刚性需求,所以买专线票并不合算,这样也可以起到分流的作用。
里程票内置芯片,可记录里程、时长。一些在地铁来回乘车的人,就会因乘车的时长、里程长而多付钱。这样,也会减少重复乘车。
药方4 温补型
开方人:刘凝委员
提高短途成本
释放长途空间
北京地铁每年需要大量的财政补贴,这种方式是很难持续发展下去的,巨额的补贴也势必影响到轨道交通的建设,适当调整票价是合理的。
但是,怎么调整要做充分调研。目前城里的房价特别高,选择远郊居住的群体相对来说是弱势群体,如果单纯按照里程涨价,低收入群体将承担更高的价格,这不太合理。因此,应该综合考虑票价问题,建议提高短途乘坐的成本,增加地铁票价的起步价,通过价格机制调节短途乘坐的需求,释放长途乘坐空间。
药方5 调理型
开方人:九三学社北京市委
确立调整机制
细化运营管理
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速度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的,也是国际上罕见的,年度运送乘客已经突破35亿人次。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如何做好管理工作、安然承受持续攀升的客流,合理解决客运双方矛盾纠纷成为当务之急。
在轨道交通全国性立法空白的背景下,北京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应该立法规范乘客行为,细化运营管理者应承担的法律义务,明确限流的合法性,还应当建立票制票价调整机制。
2元单一票制极大提高了轨道交通的吸引力,有效缓解了地面交通拥堵,但这种单一票制票价过低,造成了滥用轨道交通的局面,明显不合理。为了行业的有序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立法明确票制票价的调整机制,根据社会发展和物价水平,按里程并兼顾区域特点进行定价。
来源:北京晚报
2014-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