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会专题 > 热烈庆祝政协北京市第九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开幕 > 新闻集锦
来源:
政协开会的时候,60岁的凌爱莲委员总喜欢坐在不引人注目的角落。这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大学教授认为自己担任政协委员刚刚两年,参政议政水平还十分有限。但她周围的人都知道,她耳朵灵、眼睛亮、头脑清、跑的勤,最善于从周围事物和群众议论的话题中捕捉信息。要不1999年优秀提案的目录上怎么会又有了她的名字呢?
在一次报销药费时,凌爱莲委员偶然听到有的老师对学校的后勤服务工作有意见,就主动到老师中间去了解情况,很快写出了“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中,首先要发挥政府指导作用”的提案。这个提案与市教委高校后勤化改革工作一拍即合。
为了保证提案的准确性,凌爱莲总是要进行实地调查。在写“松榆里东里邮电局周围环境、治安治理案”的提案时,她先后5次到那里去了解情况,分别摸清了不同时间违章烧烤的人数和违章建筑的数量以及武圣东里50号楼周围饭馆污染的情况。她有两个厚厚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她调查得来的第一手材料。这样写出的提案,怎能不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呢?
凌爱莲提提案出了名,周围的群众纷纷向她来反映情况。她热情听取意见,并积极地作沟通工作。“北工大校门西侧路灯问题”的案提出后,凌爱莲从市建委了解到,这段路虽然不长,但装灯费用极高,筹措起来需要有一个过程。她就及时地向有关群众说明情况,使大家体会到,有些事不是政府不想办,而是确有具体困难。后来,路灯装好了,一些群众对政府职能部门的满腹怨气,也就化作了深深的谢意。群众都说凌爱莲的提案是用“心”写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