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会专题 > 热烈庆祝政协北京市第九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开幕 > 会议日志

全会日记(2月14日)

来源:

  多云转晴

  离全会开幕式还差一个小时,新增补的市政协港澳委员就已经在记者面前集体亮相。由于一次增补11位港澳委员在市政协历史上还是首次,记者们面对众多选择反而不知从谁入手,大会新闻组只好安排委员们来了个自报家门,顿时,摄像机高架,闪光灯频闪。看来这些在记者面前已经“脸熟”的新委员,在今后的几天里少不了要遭遇突然“袭击”。

  每年全会开、闭式的“背景”,最让“新闻官”头痛的就是主席台上摄像、摄影记者的一排背影,二三十个大小伙子往领导们面前一站,台下委员们看见得就只能是一片后脑勺。今年会前一压再压,指定上台九个。谁料到领导一就位,那些早守在主席台楼梯上的记者们立刻把定好的制度忘了个一干二净。一下台上又满了,中午吃饭时有委员开玩笑说:常说看电视不如到现场,可咱们这儿是到现场不如看电视。

  摄影记者拍完了开幕式又打起了委员们的主意,由于各单位都强调图片要有故事性,于是什么母子委员、夫妻委员、最年长的委员、最年轻的委员都成了记者们关注的焦点。一位记者打起了带病上会坚持写提案这类委员的主意,在医疗站门口守了半天也没见一个委员的身影,进去一问才知道,由于委员逐步呈年轻化的趋势,会上生病尤其是重病的委员已经是难觅踪影了。另一位记者打听到最年长委员的名字和体貌特征,为了做到独家报道,就自己进行了私下寻找,结果却了无消息,无奈之下到新闻组值班室一查这位已90高龄的委员根本就没有上会,忙了半天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往常委员写提案解决问题受益的是市民,14日下午2:30,一百三十六位政协委员却因自己在1999年出色的提案而得了一份“重奖”。看着一位位委员满脸的笑容,你决想不到这份重奖只是每人一百元钱。第一位从陈广文主席手中接过奖状的朱蓉先委员表示:这钱只不过是个形式,只要为市民解决了实际困难,真正做到了为民解忧就是每一位委员心中最喜爱的最高重奖。

  晚上集体乘车去北苑宾馆参加咨询活动,往常一个小时的车程半个小时就到了,出奇的顺利。看来老天爷也了解委员们心中急于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心情。来得急,走得可不急。委员们在一个个会议室里问来问去,9:30末班车都快发了,还有委员未出会场,急得车队队长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只好和收尾的同志挨屋进行“清场”工作。委员走得晚,记者更晚,有线电视台的记者要马上把新闻编出来,等一切资料全都收集齐备都快十点了,我们只好找了一位记者的“老爷车”返回京西宾馆,这辆马上就要退役的采访车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暖风,倒是走一段就需要慢行一会儿以免开锅。我的大衣已经随未班车先回了京西宾馆,于是在一个多小时的行程里,我真正体昧到了“如沐春风”的真正感觉。

  回到宾馆,等把记者今天送审的全部稿件审看完毕,一切工作结束已经是凌晨三点钟了。给对面中央电视台上夜班的大学同学打了个电话,才想起今天是情人节,在没有鲜花也没有巧克力的二月十四日,我度过了千禧年的情人节。明天委员要列席人大开幕式,自己或许能睡个懒觉吧,但愿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