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会专题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 提案回顾
来源:
主题词:教文卫体 文化 文物古迹 保护
案 由:关于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建议
审查意见:建议市政府办公厅研究办理
内 容:
1999年3月23日,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第18次会议原则通过了《北京旧城历史文化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囊括了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精华(总计25片),基本形成了历史文化"点、线、面"的保护框架。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界定,对于保护首都风貌,发展首都的文化旅游业,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工作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民盟北京市委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的什刹海、鲜鱼口两片进行了实地调研。
什刹海地区是25片保护区中最大的一片,人文荟萃,水面开阔,是北京得天独厚的一处开放性的自然文化风景区。《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总体规划方案》于1992年即获市政府批准,在中共西城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几年来经过对水域的清淤疏浚,对历史建筑物、街区环境的修整和治理,"胡同游"、"水上游"等旅游项目的开发,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的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已有长足的进展。目前,已成为中外宾客来京旅游在市内的重要游览之地。今后若进一步开掘其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使其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例如:1.周边环境的整治。要能经常地、长久地保持水清、草绿,清洁而优美;2.环湖文物单位的开放。解决北京佛教协会所在地广化寺东院房产的腾退并亮出寺门的问题,解决恭王府、醇亲王府遗址在中央部委撤出后的使用方向及修缮问题,解决为把民居集中的大、小金丝套地区建成老北京胡同民居博物馆和旅游点而需规划及实施的问题等等;3.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现有设施已严重老化落后,成为什刹海开发利用未来前景的根本性障碍;4.严格控制、制止损坏什刹海整体环境的破坏性建筑的出现。总之,重新修订《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具体规划方案》已势在必行。
鲜鱼口地区积淀着丰富的北京城南传统的商贾、民俗文化,与历史上的北京东、西城皇家文化、士大夫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应充分发挥这一文化优势,强化这一差异,恢复清末民初的风貌,建成老北京民俗文化街,使鲜鱼口成为崇文区政府旅游规划中"前门商业文化旅游一条街"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崇文区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的突破点,实现"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战略,但目前因鲜鱼口年久失修,深街窄巷,民居严重破损,危房很多,知名老字号留存甚少,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的启动,无论从资金筹措上,还是规划设计上,都非常艰难。但可本着"具体谋划,搞好基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思路,由政府统筹,采取多元化筹集资金的方式,先易后难,滚动开发。
民盟市委通过对什刹海、鲜鱼口的实地考察、调研,认为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从总体上看,仍存在着一些困难,原因在于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体制不顺,缺乏专门性的地方性法规和统一的有行政执法权的管理机构。针对这些不利因素,建议:
1.要进一步站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尽快对25片保护区内的街区进行物质和文化两个层面的深入调研,科学地界定保护区范围,确定各保护区的性质、特色,确定保护区内的具体保护对象和保护方法,尽快出台相关的控制性详细计划。
2.理顺关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形成完整的、统一的工作网络,建立具有行政执法权的权威性管理机构。
3.尽快出台一部总揽保护区工作的地方性行政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加大对保护区的保护力度,使《规划》落在实处。
提 案 人:民盟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