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会专题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 优秀提案

关于加强社会闲散青少年管理工作,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建议

来源:

政协北京市第十届二次会议 

               

0030号 

    由: 

关于加强社会闲散青少年管理工作,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建议 

 

 

    容: 

 

 

  问题:   

  随着北京市现代化、国际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如何加强对处在心智发育特殊时期的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管理工作,尽量减少阻碍我市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负面影响就成了当务之急。  

  闲散青少年是指达到法定入学年龄,不在学、无职业的青少年。主要包括既没有在学校接受教育、又没有固定工作,游离于社会控制之外,处于社会边缘的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大约有1000万闲散青少年。他们大多数是未成年人,大部分有学业失败经历,文化程序普遍偏低,就业技能比较差,文盲、小学和初中水平的占97%。许多闲散青少年还有一定的不良行为甚至严重不良行为,尤其在14岁前后为高发年龄段,容易走向违法犯罪。“蓝极速”网吧案件就是一个沉痛的教训。目前我市的这部分青少年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可以说社会闲散青少年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分析:  

  一、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类型和特征  

  根据调查,闲散青少年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不爱读书,经常旷课,拉帮结伙,打架滋事,经常出入娱乐场所的在校生;  

  (2)中学毕业后,不能继续升学,无一技之长,又懒惰、怕吃苦,或不愿事体力重、工资低而无业的青年;  

  (3)农村地区的一些文化较低且好逸恶劳的青少年;  

  (4)刑满释放,改造效果不明显的回籍青少年;  

  (5)部分外来无固定工作,或缺乏父母监护,在本地无亲朋好友,流动性较大的青少年。  

  这些闲散青少年平时经常出入电子游戏厅、网吧、舞厅、录像厅、台球房、赌博场所,他们之间许多相互之间结伴,联系较紧密哥们义气强、江湖习气重、目无法纪,狂妄自大。遇到打架结伙等情况,常聚集在一起,大多好吃懒做,经常想不劳而获。他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从父母或长辈处要来,或打短工、或是小偷小摸、赌博、敲诈等等。  

  二、闲散青少年对社会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1)闲散青少年行为违背正常的社会道德和法律,其行为对社会、家庭和个人产生较多负面影响。  

  由于闲散青少年无固定工作和收入,经常盗窃、敲诈、勒索,导致侵犯他人财产的违法犯罪案件增多;相互结伙,聚众打架、斗殴,既严重妨害公共安全,又影响社会风气,特别是对正常的青少年产生较坏的负面导向;由于闲散青少年好逸恶劳,行为怪异,又经常惹事生非,对家庭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家庭在周围群众中的社会评价;最后因为他们游离正常的组织之外,处于社会边缘和失控状态,游手好闲,精神空虚,为追求刺激,或非法享受,极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影响自身健康正常发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通过对2361名少年犯罪调查发现,1445人属于闲散未成年人,占总数的61.2%。这也充分印证了上述观点。  

  (2)闲散青少年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家庭教育失当,学校教育存在盲区,自身要求不高、脱离有效组织网络等多方面原因。另外,对外来人口中的闲散青少年,由于其居无定所,有关部门管理难度大,措施跟不上,形成管理空白点。  

  建议:  

  对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进行综合治理,发挥整个社会的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把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一)严格实施有关法律。12月5日,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订草案,2004年1月1日已正式实施。建议有关部门应继续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和检查监督力度,督促政府相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执法。  

  (二)成立闲散青少年管理的专门机构。建议借鉴上海市的成熟经验,成立专门的社会闲散青少年事务管理办公室,给予单独的编制和经费,专门从事闲散青少年的管理工作,由其按一定比例向社会招聘专职社工,由社工开展对社区闲散青少年的专门帮助和服务,预防其违法犯罪。  

  (三)加强对闲散青少年的基础管理。由相关部门进行全市性的摸底,建立健全相应的社会闲散青少年“一人一档”制度,全面掌握闲散青少年的基本情况。  

  (四)建立全方位的安全防范网。应立由党委、政府、市未委会、综合、教育、司法局部门组成的社区闲散青少年部席会议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定期研究社区闲散青少年工作的现状和对策,整合各方资源,相互配合,优势互补。  

  (五)教育部门要关口前移,注重对在校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通过形式多样的体验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严格履行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减少在校生向社会的非正常流入。

  (六)劳动部门要多创造就业机会,加强对社会闲散青少年的专业技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