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会专题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 会议新闻
来源:北京青年报
商户该如何与居民和谐相处?
昨天, 本报《“底商”扰民政协委员请本报搜集线索》一文刊登后,立即得到了读者的热烈响应,短短一个上午,我们公布的邮箱中就收到了数十封读者来信,纷纷回应委员提出的问题。读者们在感谢政协委员能够为大家的和谐生活着想的同时,都积极地反映了自家楼下底商扰民的情况。不仅如此,读者们还将生活中遇到的类似问题也一并向我们作了反映,其中涉及的不少内容不再是简单的底商扰民,而是周围商户应如何与居民和谐相处的问题。有读者表示,解决好这类关系百姓日常生活的问题,处理好商业服务和百姓利益,让二者协调发展,是创建宜居生活的关键。
一位家住安贞西里的市民和一位姓王的市民都反映,自己家楼下的底商是设计之中的,但扰民问题十分严重,他们都具体地提出“尤其是商家的促销活动,根本不顾居民的感受,设置高音喇叭,大吵大扰,毫无顾忌……建议立法在居民楼设置的商铺,不得搞这种形式的促销活动。”这两位读者提及的问题很具有代表性,十几位读者也都在自己的来信中反映了底层商家促销活动噪音大的问题。
另外,不讲卫生造成环境脏乱也是底商,特别是餐饮类底商给周围居民带来极大反感的问题。几位读者都不约而同地谈到“(这些地方)环境脏乱差,饭店长年向楼上排放油烟,每天在室外下水道里倒泔水,一到夏天臭气熏天。”
还有很多读者分别提到了底商客户和居民抢车位、乱停车的问题;商家广告灯箱、装饰物过亮给附近居民造成光污染问题;治安混乱,执法部门执法力度不够的问题。
不仅如此,有些读者反映,不只是底商给周围居民生活带来不良影响,一些与周围居民相邻的一般商户也会给附近百姓带来很多生活不便。如朝阳区建国里的一位读者说:“(他家)附近有两家24小时营业的小饭馆。每年的5月至11月,就是我们家睡眠不足的时期。我家距这两家小饭馆大约有十米左右,每天晚11点我们要休息时,正是小饭馆开始红火的时候……敢开窗户吗……经营者可不会放过你,你家附近的窗下,尿迹、酒后的呕吐迹……”
这些商户在方便群众生活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造成的负面影响又直接地干扰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如何和谐地处理二者关系,共同创建一个宜居的生活环境,一位读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首先我不反对规范各种底商的可能扰民行为,但可别一棍子把所有底商全部打倒”。他认为把那些已经不再适合居住但又未到使用年限的旧楼房腾退出来,专门搞做商业之用。“规范底商的扰民行为,方便居民购物,活跃经济,解决就业,同时也解决了业主的住宅问题,提高了居住质量。唯一欠缺的就是规划。”
本报正在进一步收集和整理读者的来信,准备将这些材料移交给李巧云委员。
人大代表提议案 通过立法消灭城市噪声
北京离真正“宜居城市”还有多远?昨天,西城团王茁代表领衔提出了一份“将北京建设成为‘安静'城市”的议案。王茁在这份议案中提到,本市部分地区噪音污染严重,已经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政府应通过立法整治噪音污染,为居民创造一个安静舒畅的生活环境。
王茁代表在他的议案中提供了一份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2003年城市声环境质量报告》。报告对全国声环境质量较好的城市区域进行了前10位的排名,北京市无缘进入。王茁说,一个城市安静与否,直接会影响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市政府今年应在整治城市环境噪声方面下大力气。
王茁代表告诉记者,目前本市一些商店、餐馆、报刊亭的经营者每天都用刺耳的喇叭在街边、甚至在居民区叫卖,喇叭扩音器一遍一遍不停地播放,声音非常刺耳,路过的人都会感到烦躁,更何况是住在附近的居民。
王茁代表曾经到西单、王府井、前门等北京著名商业中心区进行了调查,结果也不理想,刺耳、单调的叫卖声也经常出现,严重干扰了一些顾客购物的兴趣。王代表说,北京要成为“宜居城市”,这种噪声状况必须改变。
王茁代表提出,北京市应立法整治噪音污染,禁止在商店、餐馆、影剧院、车站等门口摆放喇叭等声源,报刊厅等禁止使用话筒做宣传。
同时,王茁代表还在议案中建议,北京市应研究发布《北京市道路交通和城市环境噪音地图》,为生活在北京市对于噪音不胜其扰的人民提供规避噪音的指南,图中应标注各区域的噪音级别,或用颜色来区分不同的分贝级,这份地图也可以作为政府控制噪音计划的一部分,为政府有效控制噪音提供帮助。与王茁代表不谋而合的是,沈梦培等十一位代表也联合提出了《应通过立法来消灭城市噪声》的议案。他们归纳出了“五大城市噪声”,包括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噪声、商业噪声和生活噪声。面对日益严重的噪声问题,沈梦培等代表认为,已经不能仅仅靠道德自律来解决问题了,应该是通过完善立法、加强执法来予以消除。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