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会专题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 会议简报
来源:
1月23日下午,委员们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对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 前景光明
刘志仁委员说,报告中关于“三农”问题的阐述,基本上反映了2004年的成绩和2005年的工作目标。2004年北京市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走在全国的前面,山区农民增收是个亮点。但是三年后北京将举办奥运会,政府也提出要在2008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难点,北京市必须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
王凤江委员说,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议市政府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还要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充分考虑四个功能区的分工。此外,还应将农村土地确权与社会保障机制相结合,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我市在解决“三农”问题上一定能走在全国的前列。
解决“三农”问题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
朱钢委员说,2004年是北京市解决“三农”问题力度最大的一年,农民的收入增长了9.2%,很不容易。但是也要看到两个问题: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机制不够稳定,农民收入增长不能完全依靠农产品价格的增长;二是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光看农民收入的增长,城乡之间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生活质量的差距,今后要着力提高农民的福利水平,收入增长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对政府报告中的“三农”问题提几点意见
张军委员说,政府工作报告要用数字说话,比如2005年对农业投资的具体额度是多少?另外,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相关政策、措施也应具体一些:一是解决农村土地确权问题的难度很大,报告中对这个问题的阐述前后不一致。二是农村如何发展,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很重要,但是报告中并没有提到。现在对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还很不到位,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三是统筹城乡发展难就难在县域经济发展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报告中也未提及。
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
刘福海委员说,统筹城乡发展,实际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问题,其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工业化需要一定条件,这涉及到开发区建设问题,开发区有没有必要搞,关键要看企业是否有效益,而不能跟风,人云亦云。
解决农业保险问题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胡克勤委员说,解决“三农”问题,首先要了解农民的心理状况,消除他们的懒惰情绪,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其次,要解决好农业保险问题,对那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政府要制定扶持政策予以大力支持;三要解决好农民信用贷款问题,建立信用担保制度。
夏连生委员说,农民增收问题是农村工作的突出问题,应在三个方面研究和加强:1总体上把握农民增收不平衡问题,并明确工作重点;2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广开增收渠道,着力发展二三产业;3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多予少取 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王玉辉委员、韩凤武委员说,北京市在“三农”问题上取得了很多实效,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但是北京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三个问题:1农民增收问题。当前农民收入尽管已有较大增加,但农民要想进一步增加收入需要开辟更多的途径。2贫富差距过大问题。当前,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趋势非常明显,而差距拉大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应当设法通过多种途径调节收入分配差距,防止社会矛盾加剧。3就业问题。北京市就业压力非常大,农村及城市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得到妥善安排。
陶宝金委员说,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郊区农村的投入,用政策保护农民利益。“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这个课题值得研究。由于城区和农村的基数不同,加之城市发展速度快于农村,因此城区和农村的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为首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农民作出了许多牺牲和贡献,要关心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建议通过税收等财政手段补偿诸如机场东扩和奥运场馆占地导致农民失地问题,要坚持“多予少取”的原则。
高树旺委员说,当前农村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许多农村基层干部没有退休收入或政治经济待遇过低。农村工作的稳定关键是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水平和管理水平,希望政府对这个问题给予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