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玉芳委员:为孩子们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环境

日期:2025-07-07    来源:北京观察

字号:        
  她是国家社科重大课题、教育部哲社重大攻关课题的首席专家;她是畅销书作家;她是公益家庭教育主播……她有多种角色。她就是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边玉芳,也是北师大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三十年间,围绕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这条主线,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到家校社协同育人,边玉芳做研究,出著作,建良言,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带领她的“边家军”,用热情、用懂得、用爱,从事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教育测量与发展性评价等专业领域的研究,并做出突出贡献,充分展现了一位人民教师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高水平的专业知识。
边玉芳参加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发布会
  心理学赋能教育事业发展
  与边玉芳委员约定采访时,她正奔赴在全国各地,进行全国教育质量监测相关工作。边玉芳所在的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同时也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承担着国家重大任务。“今年侧重语文、艺术、英语三个学科。去年是数学、心理健康和体育。明年是德育、劳动和科学。每三年一个周期帮国家去看义务教育质量怎么样,包括学生的发展状况、教育的城乡差距等。”
  通过每年的监测,边玉芳注意到近年来学生们有些指标,如心理健康、近视、睡眠状况、肥胖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我一直在做儿童青少年成长的课题,孩子们现在的成长环境和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他们物质生活充裕,头脑聪明,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包括家长对他们的爱,尽管有时候爱的不得法。然而为什么条件越来越好,有的孩子却感觉不到生活的美好,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缺乏了?”边玉芳说,“要科学认识孩子的成长,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注重内部动机的激发,让每个孩子幸福快乐成长。”
  1984年,在大多数人还不知道心理学为何物时,一向乖巧听话的边玉芳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报考了心理学专业。“家里有很多人都是教育系统的。我一直也有个梦想,就是当一名好老师。而要当一名好老师,我很早就认识到,心理学对作为一名教师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究生毕业后,边玉芳来到浙江大学教育系工作,“心理学某种程度上是促进儿童青少年更好成长的一种手段、一个学科,但是仅仅用心理学还不够,我希望通过心理学加其他学科,搭建起更加良好的体系,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来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立足本职工作,边玉芳在将心理学和教育以及其他学科的结合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评价与监测项目启动,了解到边玉芳在相关领域做出的诸多实践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向她抛出橄榄枝,边玉芳随即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工作。2007年,教育部在北京师范大学成立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随后我国建立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边玉芳承担起了德育监测的任务,这是全世界监测和评价领域的难题。经过多年艰辛的努力,我国德育监测体系得以初步建立,为了解我国中小学生德育状况提供了有力抓手。
  2008年开始,边玉芳帮助北京市教委做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项目。此后又帮助北京市做基于发展性评价的学生成长规律研究。“在做评价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地了解到,我们的老师非常欠缺对孩子们成长规律的了解。时代一直在变化发展,我们很多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家长,都还是以传统的方式去认识孩子,这是急需改变的。
毕业季,边玉芳(前排右四)与学生们合影留念
  读懂孩子是教育的基本功
  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们的成长也具有时代的特征。只有理解孩子,了解教育对象,老师和家长才能科学育人。
  2009年,边玉芳开始着手《读懂孩子》的撰写工作,经过5年的时间,一直到2014年正式出版,一套《读懂孩子——心理学家实用教子宝典》包括0-6岁、6-12岁、12-18岁三本书。一时之间,《读懂孩子》成为家庭教育方面的畅销书,并荣获“影响教师的100本书”(Top1)、“教师最喜爱的10本书”、入选全国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荣获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的大奖——科学普及奖。“教育是一门科学,作为专业人士,我们有必要发出专业的声音。”
  2021年,边玉芳出版了另一套专著——《读懂学生》。这是写给全国教育工作者的。边玉芳认为,从教师的角度,读懂孩子、读懂学生,才能克服教育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加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很多时候我们是凭经验把教育变成一个灌输的过程,但是我们只有把握了学生的成长规律,读懂孩子,才能把教育从盲目走向科学,从单纯的经验走向科学的理性。”这套书一共五本,第一本叫《读懂学生:学生成长规律与一~九年级育人目标》,这是一本总的,然后分成了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七到九年级学生成长规律与育人策略。
  “如果我们读懂了孩子,我们不会让孩子的生活变成吃饭学习、吃饭睡觉的循环和重复,他们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的成长历程要为未来幸福生活奠基,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有无限的潜能,允许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创造。我们要把孩子当成成长中的个体,他们既是独立的个体,又在一路跌跌撞撞中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他们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和成长轨迹。”边玉芳回答了在教育焦虑时代,读懂孩子的意义所在。
  202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我们进入依法带娃的时代,传统的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推动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边玉芳带领团队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投身到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理论模型建构的研究工作中。“为什么叫家庭教育促进法,‘促进’二字的意义就在于,那么全社会都应该帮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支撑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机制。”
  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边玉芳及其团队积极为国家相关政策出台建言献策,帮助教育部牵头起草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专项政策文件,对《家庭教育促进法》《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等政策文件及北京市相关教育政策出台提供专业咨询意见。
  边玉芳的团队有一个专属的名称叫“边家军”。从2007年开始在北师大带学生,到今年已经快20年了,她在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边家军的合影,记录着他们一起走过的岁月。
  18年间,边玉芳培养的各类硕博士生加起来有80余名。对于边玉芳和每一个学生来说,边家军都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在每个人的手里都有着一把共同的特制的“边”字形LOGO钥匙扣,这对他们而言,是一种象征,更是一种情感的归属。
  正是因为边玉芳及其边家军在其研究领域孜孜不倦的耕耘,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SSCI和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出版著作52本,译作10本;有多项成就获省部级以上奖项;多项政策建议被教育部、全国妇联等有关部门采纳。鉴于边玉芳在专业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她获享国务院特殊津贴,被评为全国家庭工作先进个人。
边玉芳(左一)参加“市民对话一把手 提案办理面对面”节目录制
  全力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2024年11月25日,由北京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北京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主办,北京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市民对话一把手提案办理面对面”访谈节目播出。节目现场,边玉芳与市政协委员、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和市政协委员李献云以及现场观众进行对话,共同聚焦“五育融合多元赋能全面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这一主题。
  从十四届伊始担任市政协委员以来,边玉芳将自己的专业研究成果转化为委员提案,助力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她陆续提交《关于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案》《关于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有效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案》《关于以教联体为抓手提升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案》。
  “让广大教师读懂孩子,教学向育人转变,提升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加强心理教研工作和心理教师专业化培训,提升在岗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进一步规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提升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赋能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建立多方协同机制,做好不同类型心理问题学生的分类管理与指导。”边玉芳说,“什么叫教育?教育就是协同育人,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父母的角色,第一是榜样,第二是陪伴,第三是发现,第四是支持,父母应发掘孩子的才能,支持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的潜力……”5月25日晚7点,在“我爱我”全国心理健康日,边玉芳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为屏幕前广大关心教育的家长拆解亲子沟通中的情绪问题。凡是能够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事,边玉芳总是愿意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在边玉芳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以前是如何满足吃饱穿暖,满足生存所需,那么物质的刺激与奖励就会发挥很大作用。但是现在一定要激发孩子的内在需求,让孩子认识到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能够胜任什么,未来要做的职业是什么。
  “我自认为是一个特别好的教师,因为我爱我的孩子,爱我的学生,而且我自己又读心理学,所以我觉得很适合当老师。我这辈子特别感到知足和幸运的地方,就是发现了我所擅长的,正是自己热爱的,而且又成为我终身的职业。能够帮助众多孩子,众多家长,众多学校,这就是我自己的幸福源泉。”边玉芳的脸上一直挂着微笑。(记者:任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