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政协委员刘媛媛。(民族画报记者 康梦婷 摄影)
让文艺织就山乡锦程
文/刘媛媛
我演唱的《五星红旗》《国家》和乡村振兴的歌曲《最美的约定》等,大家都比较熟悉。在全国脱贫攻坚阶段,作为中国扶贫宣传形象大使,近3年时间,我随扶贫干部去了全国70多个县,长期扎根在基层村村寨寨,经常即兴创作,把扶贫政策编成一首首生动的歌曲,每当我看见乡亲老百姓住进新房,衣食无忧,饱含热泪感恩党的好政策、感恩脱贫攻坚给他们带来的改变时,我就特别感动。2021年,鉴于在文化扶贫一线所作的贡献,我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这份荣誉时刻激励着我,这一段宝贵经历更为我在政协履职建言打下了基础。
我是一名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所以我格外关注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我去新疆和田,看到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新时代的和田焕然一新。走在田间地头,正好遇到当地正在排练节目的维吾尔族群众,其中有几个姑娘认出了我是歌曲《国家》的演唱者,应她们要求,我用汉语教她们演唱了《国家》这首歌,包括手语,她们学得很好,非常高兴和激动,纷纷表示回到各自村子,还会把学到的再教给更多的家人和村民。这次交流,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加强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又在美妙的歌声中共同感受家国情怀,让我更真切地体会到文化润疆的意义所在。
文艺是感性的,普通群众乐于接受,为此我想,可以更好发挥文化艺术的独特优势,用优秀文艺作品,润物细无声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23年8月,在民族文化宫我参观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感觉非常震撼,许多都是难得一见的精品,展览分为“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三个单元。以1500余件文物古籍,展开了一幅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长卷,其中看到的唐代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和亲时,文成公主带去西藏的长鼓和琴,都是原件,距今有1300多年历史,前来参观看展的观众络绎不绝,包括一些中小学的学生,对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以及蕴含的历史故事很感兴趣,久久不愿离去,直呼“太有意思了”,这加深了各民族深层次的交流、交往、交融。
随着当今高科技信息化高质量发展,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片“阵地”,民族地区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新业态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我觉得,也可以创新网上推广方式,通过短视频+直播的方式,发挥新媒体赋能民族方针政策宣传的积极作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去年我还参加了赴青海玉树、甘肃临夏、新疆喀什、贵州遵义、湖南湘西等几十场慰问演出,让以“演出+教学+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开展的“刘媛媛公益音乐课”走进基层,走近群众。
在宁夏盐池县大水坑第二小学,我教同学们演唱《五星红旗》《我和我的祖国》,为学校捐助学习用品和音乐器材,从学生当中我发现一个回族女孩,很有音乐天赋,我带她参加了央视的一档节目,她激动不已,原来内向不善言谈的小姑娘,变得阳光自信,回到学校后更加发奋努力,当起了小音乐老师,课余时间给同学们教古典舞,教唱国粹京剧,带动了更多同学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面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文艺作品的力量。好的文艺作品,比如经典的文学作品、广为传唱的优秀歌曲、醒目凝练的文化旅游符号等,都能起到凝聚力量、鼓舞干劲的作用。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基层作为生产一线,会不断涌现出创新的社会实践,需要高水平的艺术表达。
比如在我到北京市平谷区调研时,发现这里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大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当地就很渴望产生一批能够唱响平谷的好作品,提升当地的知名度、美誉度。
作为文艺工作者,要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做得更实,深入一线创作采风,体验乡村发展新成就,创作更多接地气、有温度的好作品。(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著名歌唱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