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蓝天白云下,绿意盎然的田园生机勃勃,描绘着缤纷的诗和远方。“五一”假日刚刚过去,端午假期即将来临,节假日文旅市场热辣滚烫,其中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越来越受关注。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亮点何在?如何深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如何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人民政协报记者就此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

湖州桑基鱼塘系统
展现“不一般”的魅力
记者:随着农文旅融合深入推进,乡村游尤其是农业文化遗产地备受游客青睐。在您看来,其中有什么特色和亮点?
闵庆文:的确,每逢节假日,乡村已经成为很多游客的旅游目的地,而原来似乎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关注的农业文化遗产地,也正在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宠”。拿不久前的“五一”假期来说,很多农业文化遗产地迎来了大批游客,呈现出供需两旺、活力迸发的繁荣景象,各种产品和活动精彩纷呈,多元业态融合的文旅新场景频现。比如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在2005年6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成为中国首个、世界首批项目,许多游客就是冲着农业文化遗产去的。参观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参加农遗知识问答、稻米称重等各类活动,让不少家长与小朋友乐在其中。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五一”期间,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的桑葚迎来成熟季节,吸引游客走进桑林,采摘桑果,充分感受劳动的乐趣,赴一场“甜蜜之旅”。当地的朋友告诉我,荻港古村的民宿入住率达95%,鱼桑主题餐厅翻台率增加3倍,村民自营的桑果酒、鱼干等特产销量翻番。而在我国第一个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元阳,据相关报道,游客们在梯田山水间感受妙趣横生的“花式插秧”,还能品尝一道又一道梯田美食,流连忘返。
记者:为什么农业文化遗产会受到游客的喜爱?对农文旅融合发展有怎样的促进作用?
闵庆文:成为旅游“新宠”,还是因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不一般”: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景观、丰富的民族文化……千百年来,农业文化遗产不断传承发展,对于人们来说,其美丽的风景、淳朴的民风、独特的民俗、道地的食材、广阔的田园,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够发展自然生态游、传统美食游、文化遗产游、科普研学游、农事活动游等多种业态。游客参与民俗活动、农田劳作、手工制作等,沉浸式体验丰富的乡村生活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农业文化遗产地好看、好吃、好玩,老年人可以在这里感受乡愁,中年人可以在这里放松心情,青年人可以在这里放飞自我,孩子们可以在这里释放天性……
对于乡村,特别是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和文化本就是联系在一起的。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乡村文化,也要靠生产和生活传承乡村文化。不仅浓密葱茏的森林、一望无际的牧场、碧波荡漾的湖泊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四素同构”的梯田、水陆交互的垛田、稻鱼共生的水田等也是如此,展现了美丽乡村人地和谐的发展理念和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农业生产、自然生态、乡村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而旅游发展也正是实现乡村生态与文化价值的绝佳途径。
深化研究系统保护
记者:您多年来致力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与实践,请您谈谈近年来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的进展。
闵庆文:中国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的最早响应者、积极参与者、坚定支持者、重要推动者、成功实践者和主要贡献者。多年来,农业农村部门、有关科研机构、遗产所在地政府等通力合作,在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不仅丰富了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而且不断为国际社会贡献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比如,在遗产发掘和认定方面,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2个项目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数占世界总数(89项)的近四分之一,农业农村部分7批发布了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此外,浙江、江苏、广东、湖南、山东等地还建立了省级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库。在遗产价值挖掘和实现方面,有关科研团队和遗产所在地政府紧密合作,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围绕特色农产品开发、多功能农业发展、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出现了一些可以推广的模式,在乡村全面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遗产保护科技支撑方面,农业农村部成立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中国农学会成立了农业文化遗产分会。一些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了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团队,许多科研人员深入遗产地建立研究基地,等等。
记者:进一步深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您关注的重点是什么?
闵庆文:我们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和实践中,一是要切实提高认识,从助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认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避免“重申报、轻保护”现象。二是要深入研究和把握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和系统性、活态性、动态性特征,避免将农业文化遗产简单理解为农业部门或文化部门的事情而忽略多部门协同机制的建立,避免出现过分强调保护或过分强调开发的偏颇现象,避免出现将农业文化遗产简单理解为地理标志农产品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片面认识。三是要高度重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强多学科综合研究,鼓励科技团队开展长期的跟踪监测评估与技术服务。
“活态”传承可持续发展
记者:农业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如何更好地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激发其活力?
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是“活态”遗产,自然需要“活态”传承。要充分认识农业文化遗产在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生态与文化保护补偿机制。大多数农业文化遗产地属于重要生态功能区,很多本身就是各类自然保护地,如哈尼梯田、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等就是国家湿地公园或国家森林公园。从文化上看,哈尼梯田、兴化垛田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乐作舞等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秉持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与文化价值的转化路径,将生态与文化优势转化为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的优势,建立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在做好有文化内涵的生态农产品生产的同时,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通过农文旅的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加工业、生物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以及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科普研学等新业态,实现农产品的增值,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福祉。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离不开多方参与。农业文化遗产地大多处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需要政府的支持、企业的驱动和科技的支撑等。要充分认识到农民既是农业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所有者,也应当是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和受益者,调动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参与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参与保护与发展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城市社区、公益组织、新闻媒体等,都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谢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