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走近委员 > 委员风采

汪碧刚委员:副中心有我

时间:2024-02-05   来源:北京观察

  副中心,一个承载着无限希望的词汇。它预示着北京向周边地区的进一步延展,也象征着城乡区域更加协调发展。然而,通州区蝶变城市副中心并且生机勃勃,需要汇聚全社会参与的力量。

  在通州区潞城镇,有这样一位默默耕耘的政协委员。他在基层治理的沃土上播撒理想种子已近三年时间了。每当听闻乡邻的问候,他的眼中都会透出欣慰的笑容。他常说:“副中心的发展需要每一个人的力量,我也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2021年,他在潞城镇成立的委员工作室便如一面旗帜。自此,他更近距离地走进百姓,倾听农民的心声,解答村民的困惑。无论是自来水问题,还是医保报销难题,他都积极斡旋,为大家争取福祉。

  他就是北京市政协委员、通州区政协常委、市政协“副中心有我”委员工作室召集人、区政协汪碧刚委员工作室负责人、区基层治理首席专家汪碧刚。汪碧刚拥有很多头衔,他是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老年学与社区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城市副中心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他是北京大学博士后,发表文章500余万字,出版专著20部,长期从事基层社会治理理论研究,并躬身实践,脚步向下,是一个真正热爱并愿意扎根在副中心沃土的人。

汪碧刚到潞城镇谢楼村走访

  有事好商量,说话有地方,服务送上门

  今日的副中心,正在以“昨日水乡,今日都市”的姿态焕发出焕然一新的活力。而在这风生水起的背后,汪碧刚及其工作室悄然耕耘,为这座城市的新生注入源源不断的治理活水。

  2020年5月19日,汪碧刚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党建引领、重心下移、科技赋能”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学术观点,为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

  2021年5月31日,汪碧刚委员工作室在北京通州区潞城镇正式成立。工作室坐落在接待群众的镇市民中心内,是政协委员工作站功能向基层的有效延伸。工作室的成立为汪碧刚持续开展基层治理实践研究提供了平台。2022年4月14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斌前往汪碧刚委员工作室调研时对此高度评价。

  在近三年时间里,汪碧刚委员工作室先后举办了14场协商议事活动,围绕村民民生、扶贫开发、环境治理、惠民服务等基层治理难题,推动政协委员、政府部门与基层群众面对面交流,广泛听取民意,在协商中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基层治理方面的专家学者,汪碧刚常年致力于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通过委员工作室这个平台,他将继续致力于开展政协协商与基层治理的有效衔接,为提升我国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贡献智慧。

  汪碧刚委员工作室面向基层群众的协商议事活动已举办了很多次。这些议事会,有时设置在村民活动室,有时置于镇政府一角。场面或热烈,或沉静。但都在汪碧刚的精心设计下,朝着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这一共同目标迈进。

  汪碧刚的工作室是一个真正实现了“有事好商量,说话有地方,服务送上门”的地方。如东堡村小微水体治理协商议事会,汪碧刚与科技界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听农户诉说杂草泛滥、水土流失的苦楚,并为完善水体治理提出中肯建议;又如谢楼村民生实事协商议事会,汪碧刚细问村民饮水质量和医保报销等头痛问题,并迅速联络上级主管部门到场解决。

  每每活动结束,汪碧刚都会与群众们反复交流讨论,进一步完善协商议事的模式与流程,并将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真抓实干、带着办。

  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涌现出一批政协委员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协商、反映民意的典型案例。政协委员工作室聚焦基层治理开展协商议事的经验也得到市政协的肯定,被视为政协工作重心下沉、服务群众的有益探索。

汪碧刚主持“副中心有我”第一场协商议事会

  探索政协协商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副中心模式”

  在连续两年开展基层治理实践的过程中,汪碧刚也深切体会到,推进政协委员深入基层、搭建沟通桥梁的难度和复杂度。“最艰巨的一步,就是踏出第一步”汪碧刚笑言。为此,他总结出一整套符合政协特色的基层治理“副中心模式”。

  这套模式的核心,是面对面沟通。汪碧刚说。他发现,很多看似严重的问题,通过面对面沟通就能迎刃而解。

  汪碧刚举例说,在一次对村里的考察时,他发现了一对因透析病痛而生活困顿的老夫妇,本就应该享受低保的他们却因为家中有一辆小电动车不符合政策规定而无法享受低保。当汪碧刚听闻他们的遭遇后不禁满怀同情,立即决定想方设法帮助他们。于是,他第一时间找来了镇政府和区民政局的负责人到老人的家里,经过深入调查了解,政府工作人员亲自为这对老人申请办理了低保手续。一个月后,那对老人便多了四千元的低保金,得以减缓生活中的燃眉之急。虽然金钱有限,但这份温暖却直达他们的心田。

  还有一次,汪碧刚在一个村子考察时,发现了这里的村民们想看病都得走到数里地外。“其实这个村子有一个卫生服务站,但是由于有新规定,开设的场所需要一定的面积标准,而村里目前提供的场所面积不够,导致卫生服务站无法运行。”汪碧刚介绍说。

  汪碧刚听闻这件事之后,立即写了一篇社情民意信息,并召开协商议事会,协调有关部门到场与村民当面协商,最终帮助村子开通卫生服务站,一下子解决了周围上万村民的基本医疗需求。此后,围绕提供农村群众卫生健康水平这一主题,汪碧刚还协调潞城镇与潞河医院达成了结对意向,不仅第一时间为百姓送来了多场健康知识讲座和知识普及活动,还将健康义诊服务送到百姓身边,为百姓消除了不少的健康困扰。

  “我认为给村民提供服务,首先要了解村民的需求。我看到有的村逢年过节给村民发米面粮油,结果老百姓并不领情,人家说我并不需要米面,我们都岁数大了,儿女都在外面,我们家玻璃自己擦不了,房前屋后也需要卫生大扫除。其实老百姓的需求很简单,只是我们没有把工作做得更细而已。”汪碧刚解释说。

  2023年7月21日,市政协“副中心有我”委员工作室在通州区潞城镇挂牌成立,与通州区政协汪碧刚委员工作室深度融合,构建市区政协委员融合协商机制,立足潞城镇,辐射副中心,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推动建立“百姓提出问题、委员分析问题提出建议、政府解决问题及时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探索政协协商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副中心模式”。

  当然,汪碧刚也深知,推进基层治理不能急于求成,政协委员也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能力。“我们的工作室未来会定期邀请市区有关部门领导到基层协商,也会定期开展理论培训,这都是完善治理模式的重要环节”。汪碧刚对工作室的发展充满信心与期待。

汪碧刚陪同中央社会工作部部长吴汉圣(中)在潞城镇前疃村调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

  “副中心有我”履职实践永远在路上

  面对乡亲的掌声与赞誉,汪碧刚并没有自满。他知道,推进基层治理的征程任重而道远,委员工作室的职责还远未结束,“副中心有我”履职实践永远在路上。

  展望未来,汪碧刚已制定出一系列积极的工作设想,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的深化与完善绘就了宏伟蓝图。

  他计划未来一年再增设几个面向基层的协商议事平台,力争使副中心更多村(居)都有可以开展协商沟通的场所。这些协商点能定期举办民意收集活动,直接将百姓的心声反馈给镇街乃至市区领导,以便及时调整资源配置,提高基层治理效能。汪碧刚表示,这类“民意直通车”机制的建立,可以帮助基层领导更好地管辖辖区,以问题导向推动工作。

  汪碧刚还计划委员工作室每季度安排一次“你说我听,我说你听”协商议事活动。“低下头、弯下腰、俯下身”,找出共性问题,聚焦基层治理难题,以便将相似的问题可以一次性解决。

  当一场场协商议事活动落下帷幕,汪碧刚脸上始终保持着温和的笑容。他不声不响地整理现场,和来宾们逐一握手道别。白发苍苍的老人,汪碧刚会细心搀扶;谈吐敏捷的专家,他亦会耐心倾听;面带稚气的青年学子,他更会如同长辈般的慈祥鼓励。这已成为汪碧刚工作室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基层群众是每场协商议事活动的主角,我们都只是践行人民政协宗旨的参与者、服务者”。汪碧刚谈及此番感受时,眼中透出赤诚。

  或许正因柔韧中带刚,坚定中酝酿包容,汪碧刚能够持续统筹好一场场面对面协商的群众盛会。三年里,他已成功打造“副中心模式”的基层治理范例,开创性地实践了政协委员深入基层的全新路径,也为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有机结合寻得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汪碧刚还是一名书法家,2008年就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近日他专门挥毫题写“近悦远来”,期待副中心“近悦远来、心向往之”的城市愿景早日由蓝图变为现实。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先。汪碧刚及其工作室正在以“点”带“面”的推进方式,一砖一瓦积累构筑基层治理的丰厚土壤。我们有理由期待,这片治理槐荫,必将日渐茂盛。(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