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来,她在诊室里创下“坐着来站着走”“拄着拐来扔下拐走”的诸多神话,帮助国内外患者康复超10万人次;她将何氏通络开结术流程化、标准化、系统化,培养非遗传承人1980多名,变家传为国宝;她多次捐款捐物捐药、开展公益讲座,从脱贫攻坚到抗疫斗争再到防汛救灾,从黔西南到新疆和田再到内蒙古、河北等偏远地区……她就是北京市政协委员、何氏浩生(北京)国际中医药科学研究院院长、非遗传承人何银萍。
“把每位患者当成父母家人”
说起学习中医,何银萍回忆说,“父亲每逢阴天下雨,他的身体就像天气预报一样准,全身疼痛。我立志要好好学习家族医术,为像父亲一样的病人解除病痛。”一份仁爱,一颗孝心,指引着何银萍在儿时这本该四处玩耍的年纪,便泡在中医典籍里,捧着《黄帝内经》研读,跟着上一代人学习中医,成为何氏通络开结术第六代传人。她边上学边学医,由于勤奋好学,爱琢磨,加之人又聪慧,16岁就被师傅挑中作了助手,跟着师傅医治病患。此后的日子里,她一头扎进了精进医术的道路上,耳濡目染,手把手的指导,让她得到了师傅的真传。
采访过程中,正巧一位年逾五十的患者前来就诊。见何银萍手法灵活,一点点找到患者的筋结,不断用手推、揉、按、压。不一会儿,这名患者的一侧肩背就变得通红,那是筋结被打开的痕迹。“抬起来试试。”何银萍对患者说,“往上,再往上……”不过半个小时,患者居然真的抬起了五年不曾抬起的胳膊。患者不停道谢。
“要把每一位患者都当成自己的父母家人。”为了保证最佳的治疗效果,实现良好的医患沟通很必要。何银萍每天的工作就是从审阅患者档案开始,做到实时了解、跟进病患需求,然后对症治疗,切实解决问题,帮助患者改善病痛。面对新患者,何银萍的问诊更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她耐心询问患者的身体状况与诉求,细致而又专业地给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她的诊室里,常有病人坐着来,站着走;拄着拐来,扔下拐走;来前抬不起胳膊甚至不能刷牙,走时胳膊挥舞要打网球;还有患者耷拉着肩膀来,练毛笔字都写不成,回去时能高高兴兴抱孙子。这看似不可思议、不可解释的神奇疗效,是以何银萍为代表的中医传人为中外患者奉献的厚礼。
还记得2018年,塞尔维亚前总统鲍里斯·塔迪奇找到何银萍。运动员出身的塔迪奇身体有多处旧伤,肘关节外侧、腰背疼痛难忍,刷牙都抬不起胳膊。经年累月的伤病,严重堵塞了塔迪奇的经络,再加上他身材偏胖,要探到需要开结的筋膜层比较困难。何银萍给他做了3个多小时的通络开结,开了上千个结。治疗结束后,塔迪奇抬起胳膊给何银萍竖起了大拇指,“从此以后,我就是中国中医的代言人!”
现年90多岁的谷善庆将军,也曾是何银萍的患者。老人家经过两次治疗后,背部发凉的感觉以及胳膊疼痛消失了。临走时,老将军在诊所大厅郑重地给何银萍敬了一个礼,表示这个敬礼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敬中华中医传统文化,二是敬给何氏先祖传承下来的好技艺,三是敬何氏技艺兢兢业业的优秀传承人。
工作30多年来,何银萍帮助国内外患者累计10.5万人次找回了健康,她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品德在患者中赢得良好的口碑。医必知“道”,医必承“道”,何银萍承中医之道,让中医文化在全世界传播者无数。
传承是责任更是使命
何为传承?何银萍自己的理解:传,传递有方,所学通透;承,承接在身,发扬光大。30多年来,她坚定地笃行着自己的理念。
作为一名非遗中医传承人,何银萍深知,何氏技艺虽然是她的祖先传下来的,但是这门技术属于中国,更属于中国人民。她从未吝惜于家传医术的外传,反而打开门来广收门徒,希望更多的人能传承这份宝贵的医技,从而帮助到更多的病患,也是帮助中医药行业传承与发展。“我有责任更有使命把这门技术传承好发扬好,变家传为国宝。”
“一开始我亲自带着弟子和学生们来给患者做治疗,发现每天无论来多早忙多晚,所能帮到的患者的人数都是有限的。我就在想,既然这么多患者慕名而来,而且对效果也特别满意,想要帮助更多的人,就要教授一些学生、带一些弟子,让更多的人掌握这项技能,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受益。”何银萍诉说了自己教学生、带弟子的初衷。经过何银萍的反复研究,日益将何氏通络开结术流程化、标准化,系统化,使其变得易于复制和学习,先后开办了北京何氏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创办何氏浩生(北京)国际中医药科学研究院,成立了北京轩辕国医堂中医门诊部。2021年12月,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授予的“何银萍中医药传统技能传承工作室”挂牌成立,这让何银萍对于人才培养有了更强的使命感。现如今,何银萍已经亲传培养了1980多名弟子。
在传授技术时,她常常恨不得能够教授学生们110%的能力。其中,100%是她的全部技能,另外10%来自何银萍因材施教过程中的再提高。何银萍始终坚信,产品、技术再好,也只是做到了1%,还有99%在于从业者的德行。她总是说:“要用我们的生命呵护患者的健康。”传承之路非常辛苦,不光是要手把手教,还必须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为了让弟子学到真技能,何银萍的后背成了他们的考场。“有时候一天要考几十个人”,弟子们手劲不一,一天下来,何银萍的后背常常被按破皮,以至于只能趴着睡觉,“舍己为人”后背常常伤痕累累,因此被业界誉为“最美后背”。“这样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目的只有一个,希望何氏技艺能够真正地发扬下去。只有传承发展好,技术才有了生命力,我也才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何银萍说。
让传统中医技能插上科技的翅膀,去解决今天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这是时代为古老中医提出的课题。
何银萍将何氏祖传技术与传统中医秘笈及现代医疗科技相结合,博采多名中医大家之长,创立了独特、高效、安全的“何氏易筋通6+1系统中医模式”。这种创新疗法受到了患者欢迎,让古老的中医在新时代老树开新花,焕发生机活力,也让她自己无愧于非遗中医传承人的美名。
传承的道路,她坚守着;弘扬的进程,她坚定着;赋能的宏愿,她坚持着。在她心中,责任和使命驱使着她,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继承发扬中医药文化而不懈努力!
承“医者仁心”回馈社会
“心怀感恩”是何银萍企业8字方针里重要的一部分,30多年来,何银萍感中医、家学之恩,感患者之恩,更感国家、社会之恩。
随着“何氏通络开结术”的高超医术,增加了何银萍的社会影响力,为此,她当选为市政协委员,区政协常委,区妇联兼职副主席,区女企业家协会会长等社会公职。在参政议政的同时,她所兼职的30多个职务也使她变得忙碌不停。无论是女性成长,企业发展,营商环境,还是大学生就业抑或医疗改革,她都有提案的提出,她愿意为此贡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业以来,她获得的荣誉从全国到省市和领域,再到区一级,多达50余项。她把每一次获奖都当作是人民对自己的鞭策,作为回馈社会、报效国家的动力。
2020年7月,何银萍前往河北怀来进行非遗扶贫,患者孙长久因车祸导致手臂抬不起来。孙长久一家四口,全家都指望患者一个人养家。孙长久两年前又不幸遭遇车祸,之后腿短了一截,胳膊也抬不起来了,一家人就此陷入了贫困。“记得当时,负责人问我能不能治疗一下这位患者。我触诊发现,患者的神经并没有失去功能,而是肌肉拉伤到严重的程度,就为他行了通络开结治疗。做完诊疗,患者的胳膊当时就抬起来了。”
两个月后,正值中秋节,何银萍带着米面粮油、月饼和非遗药贴再次去看望孙长久,“他赶着羊群哼着小曲来跟我打招呼,告诉我现在自己能够割草养羊了,他要靠自己的能力脱贫,不给国家添负担。当时真的很感动,觉得为他们全家做了实实在在的事。”
何银萍的公益举动,在她承办的培训学校中也体现得非常充分。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和科右前旗,她提出建立巾帼健康小屋和巾帼传承工作室,让贫困女性通过培训掌握技能,脱贫致富。从医以来她义务举办健康课堂,让贫困地区的学员能掌握一技之长,谋生助人,30多年来,培训学员5.6万多人。
现在,新冠感染已经纳入乙类乙管,我国人民已经恢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然而,在新冠疫情刚暴发不久之时,物资暂时短缺和物流中断曾是影响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大难题。何银萍偶然看到了一则消息——北京的社区工作者迎难而上加入社区防疫的队伍,承担起社区的测温、扫码、入户调查等工作,他们常常在户外一站就是2小时,人直接冻透了。于是,何银萍召集单位所有人,发挥自身优势,在4天时间几乎跑遍了所有的北京货源库房,筹集到10万贴暖宝宝,并同时捐赠5000片非遗何氏经络贴,为北京市各区的一线抗疫人员送去温暖。
从脱贫攻坚到抗疫斗争再到防汛救灾,从黔西南到新疆和田再到内蒙古、河北等偏远地区,多年来,何银萍累计捐赠物资捐药达150万件,开展公益讲座1600余场。30多来年,她利用自己专业特长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组建了巾帼志愿者队伍,积极回馈社会。组织带领巾帼志愿者服务团队开展“公益科普”“科普公益小课堂”“科普公益行”等线上线下活动,走进社区、走进校园。
非遗传承匠人精神,悬壶济世不忘初心,何银萍始终带着传承的使命做医生,她表示:“作为一名中医医生,一定要坚守在一线的工作岗位,用自己的专长技能帮助更多患者恢复健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身上的技能传承下去,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普济中国,广济世界;作为政协委员、市政协非遗传承委员工作室召集人,要切实将工作室建设成为政协委员联系非遗传承人的桥梁纽带,用好、用足、用活工作室平台,做好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