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彦锋委员:丹青妙笔绘国粹

日期:2023-10-24    来源:北京观察

字号:        

  身形板直,立腰端坐,双目聚神且自带优雅。初见杜彦锋,京剧专业“坐科”十年的身形气场便自然流露,而翻开那本《粉末丹青——杜彦锋水墨戏剧人物作品集》,则仿佛置身于皮黄声腔的梨园盛世,一位位京剧大师的经典亮相尽在其中。

  杜彦锋,这位北京市政协委员、民盟中央美术院理事、北京中国书画协会副会长、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理事、北京戏曲脸谱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如何走上京剧与绘画艺术“双修”之路?如何将戏曲文化和国画艺术两种“国粹”有机结合,勤奋创新,进而成为中国戏曲人物画的领军人物?采访中,他真诚地讲述着自己的艺术人生。

  “戏”“画”双修

  杜彦锋出生在山东海阳的一个小山村,在贫瘠的乡土上,他的童年却别有趣味。刚刚下过雨的土地,成了他的画布,一根小木棍儿,能生出许多活灵活现的小动物。从话匣子里,他听到了马连良的名段,还学会了《借东风》。“父亲骑车驮着我,嘴里哼唱着京剧,奶奶、妈妈都喜欢唱几句旦角戏,村里也有京剧队不时演出”,回忆儿时的场景,杜彦锋说,生活的氛围让他接触并喜欢上了京剧,向往着自己将来能成为舞台上的那个人……

  1991年,杜彦锋上中学,得知烟台艺术学校有戏曲专业,他便毅然踏上了求学之路。然而,彼时的戏曲市场并不景气,学生人数少,戏校只得采取几年一招生的模式,而杜彦锋报名时,正赶上戏曲专业不招生。但是艺校有美术专业,因为从小就爱好绘画,于是他便先跨入了美术专业的课堂。

  喜欢画画的杜彦锋在求学路上勤奋刻苦,素描、水墨画、油画的基本功打了一个扎实,绘画成绩在校园内名列前茅。此时,赶上学校招收戏曲生,面对最初的衷爱,他是不会错过的。

  有话说,千生万旦,一净难求,杜彦锋就是那个全班20多个人中难求的净角儿。他工铜锤花脸,这个行当需要既有硬的唱功,还要有扎实的功架,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是要吃苦的。五年学艺,杜彦锋是京剧班的班长,学生会主席,省级三好学生,无论绘画还是戏曲,他都是校内骄子。从烟台艺术学校毕业后,杜彦锋考入了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深造学习京剧花脸表演专业。学习期间,他将“主动”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一方面他会经常去蹭课,戏曲专业分生旦净末丑,他常常串着行当去听课,触类旁通了解各种行当的活儿;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割舍不掉对绘画的喜爱,边学戏,边画画。戏曲中的勾脸,与绘画中人物的开脸,异曲同工。绘画中,杜彦锋能精准地把握每个人物的动态且特点鲜明。慢慢地,绘画成了他钟爱的戏曲行业的辅助,二者相融。

  前进的路上少不了名师的指点。著名画家李桂笙老师看了杜彦锋画的脸谱,给他建议:既然爱好绘画,又有专业基础,不如学京剧表演之余,多画画速写,将来画戏曲人物,岂不更好?于是,戏曲人物画,成了杜彦锋独有的符号。“坐科”十年让他对曲目、剧情、人物性格、服饰特征、脸谱类别了如指掌;对舞台人物的招式、亮相十分熟悉并深有体会,在绘画戏曲人物时,便很自然地把画眼与戏眼全部照顾到位。谈到“懂戏”“通戏”对绘画的帮助时,杜彦锋深有感触:“当初学习《探皇陵》时,人物出场一个靴底亮相的动作,老师就让自己走了几十遍;在扮演《宇宙锋》里的赵高时,自己对京剧演员勒头技巧的把握体会颇深……这些舞台实践恰恰是戏曲人物呈现出的‘点’和‘魂’,应用于绘画中,人物就活了。”

  戏曲人物画,注释着杜彦锋的粉墨情,承载了他对戏曲与美术的执着和初心。他遍访名师,吸收各家所长,受教于刘方亭、田有亮及刘曾复、欧阳中石、李桂笙、纪清远等诸位先生,成为了国画大师孙菊生先生和戏剧大师翁偶虹先生的再传弟子。

▲杜彦锋作品——梅兰芳《贵妃醉酒》

  以“戏”入画 以“画”品戏

  梅兰芳的《贵妃醉酒》,张君秋的《秦香莲》……写意下的五官,却有工笔的精细,举手投足间,仿佛能听到戏曲舞台上的锣鼓声……

  “兼工带写”是杜彦锋戏曲人物画的主要特点,即整体身段以小写意为主,而人物的面部表情以工笔的形式来表现。“如果用纯写意或者卡通手法绘画,在展现戏曲艺术程式化美感和演员表演上有所欠缺;纯写实则类似定妆照,难以体现饰演人物的神韵美。”杜彦锋说,为了表现京剧大师们在舞台上的经典瞬间,他借鉴西洋画法,在“像”字上下功夫,手、眼、身、法、步准确到位,画出演员瞬间的眼神和神韵,配以小写意风格的盔髯行头,虚实相生,最大程度反映真实的舞台实况。

  “他的戏画是外行画不出来的。”“看他的画,有一种置身戏内的感觉,可以‘听’出戏音,‘看’出戏功。”正如美术界、演艺界的艺术家们所评价,杜彦锋凭借扎实的绘画和戏曲艺术功底,经过不断摸索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兼工带写的绘画技法,描摹出一幅幅形神具备的戏剧人物画像。他运用这种方法并加之亲身体会和多方交流,大量积累剧场速写素材,潜心研究舞台上每一个变动的造型、每一处变化的空间、每一种闪烁的神情。他以令人信服的写实摹真手段,为笔下形象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以矫捷脆快的中锋笔法,折射出清新洗练的线条韵味。有效避开了工笔易僵板、写意易失真的“雷区”,既见功力,又展才情,充分体现了戏曲和国画两大国粹艺术的审美真谛和艺术魅力。

  杜彦锋的戏曲人物画,之所以灵动传神、广受赞誉,简单说就是既画角色又画演员。其难度何在?就是要抓住京剧艺术家们各自的特点和舞台神韵。“前辈京剧名家们的表演本身精益求精,他们会根据饰演人物的脸谱范式,充分结合自己的身材比例、脸型骨架、五官特点,从服饰颜色到勾脸线条等各处细节,塑造既有美感又具个人特点的艺术形象。老戏迷们一看演员出场的功架、身形,或者脸谱的呈现,就知道这是哪位角儿。”杜彦锋举例说,裘盛戎先生结合自己脸型瘦小特点,在勾画包拯脸谱时,把腮部油彩颜色揉淡,护领选择褐色,削减包拯深色脸谱与白护领之间的强烈对比;金少山先生额头饱满,勾画每一位舞台艺术形象的脸谱力求庄严美观。这些细节,于画者来说,就要懂戏,才能洞察,才能透过画笔创造性、多维度地展现戏曲艺术定格在平面中的独特美感。在杜彦锋的作品中,所涉及的著名演员形象近百余位,几乎包括了大多数新老梨园名优们的形象,包括马连良、盖叫天、梅兰芳、谭元寿、李鸣岩、张建国等等。

  金少山的李密,郝寿臣的曹操,侯喜瑞的窦尔墩……为了准确再现这些艺术形象,杜彦锋本着严谨求实的态度,做了大量艰苦而详尽的考证工作,不但翻阅了大批图文资料,还频频请教有关专家,务求每幅作品均有所考。他的考证工作做得极其细致,连一些细枝末节也不肯放过。有一次,他为了弄清金少山勾画的姬僚脸谱额光应施什么颜色,专程相问于著名戏曲研究家刘曾复先生;还有一回,他又电话向刘先生了解当年杨小楼演出《薛刚闹花灯》的一些情况并虚心请教画准这些流派脸谱的要点和技巧。因此,他所绘制的这些名家舞台形象,从脸谱、服装、道具、身段,尤其是神态上,都是相对准确的,涉及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让人一眼便可认出。

杜彦锋作品——梅兰芳与齐白石

  继承与创新

  随着戏曲人物画创作的深入,杜彦锋发现,自己的作品不但拥有艺术价值,还可以以一种记录的方式,成为戏曲艺术的人物、服饰以及唱段等建立史料记载的全新载体。

  《同光十三绝》是晚清画师沈蓉圃绘制的工笔写生戏画像,该画中所展现的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徽班进京后扬名的13位著名京昆演员,成为重要的戏曲史料。由于画中独缺净行,杜彦锋大胆创新,历时近一年,完成了大型戏曲人物画《名净十三绝》的创作,许多专家、学者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誉之“填补了清代沈蓉圃氏《同光十三绝》独缺净行的一大空白”“可为传世之作”。

  2016年,丙申猴年,在著名京剧武生王金璐、著名演员六小龄童的建议下,“杜彦锋猴年画猴王戏曲人物画展”成功举办。他查阅了大量资料,以精湛的画功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精心绘制了历代南北猴戏部分杰出代表人物的形象。多位猴王汇集于一起,是向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致敬,也是对国粹艺术的一次别开生面的传承和弘扬。

杜彦锋作品——京剧大师在烟台

  从杜彦锋的画中,还能看到当年戏曲界的旧事佳话。齐白石与梅兰芳为享誉二十世纪中国的艺术大师,为展现两位前辈的师友之谊,杜彦锋详尽考证后创作了一幅经典人物画,梅兰芳身着戏装,舞台扮相;白石老人身穿长袍、手握拐杖,以生活态呈现;背景为淡化的中式戏楼,两位大师的深情厚谊跃然纸上。山东烟台被誉为戏曲之乡,京剧大师周信芳、马连良、程砚秋、金少山都多次到丹桂戏院演出拿手剧目。为记录这段梨园史话,杜彦锋考证创作了集合四位大师舞台造型的戏曲人物画,当年的梨园盛景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此外,杜彦锋根据史料记载、专家口述,严格按照舞台上戏曲人物形象的装扮规范,设计创作了京剧净行的五路财神、鲇鱼精等戏曲人物形象。

杜彦锋和他创作的“五路财神

  “戏曲里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价值观,要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好、传承好中华戏曲文化,应该从青少年抓起。”2014年至2015年作为“特邀编委”,杜彦锋参与编写北京市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地方教材《快乐学京剧》,使国粹京剧真正意义上进入小学课堂;应邀为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小学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配画插图;应邀到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太平路小学、陶然亭小学等多所大中小院校授课。2016年10月,由杜彦锋绘图、中国邮政印制、首套以戏曲独立邮资呈现的“中华戏曲之京剧旦角”有声国版宣卡明信片(国版编号:2016-9)面向全国发行,这是他对于传承戏曲文化道路新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