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走近委员 > 委员风采

窦桂梅委员:探索基础教育发展新范式

时间:2023-09-20   来源:北京观察

  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到教育学博士;从代课老师到特级教师、特级校长;从课堂改革的实践者、引领者、参与课标的修订者,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北京市政协委员、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三十几载坚守教育一线,初心如磐,执着追求,不断思考与自我超越,探索基础教育发展新范式。

窦桂梅在课堂上

  不断超越自我的“进取玫瑰”
  诚然在我们看来,窦桂梅身上似乎贴着诸多闪亮的“标签”,名师、名家、名校长……然而在她自己眼中,最珍视的身份却始终是最本真、最质朴的那一个——“语文老师”。
  1986年,19岁的窦桂梅从吉林师范学校毕业,事与愿违地,竟未能在第一时间顺利完成她语文老师的“身份认证”。最初的5年,窦桂梅只是在吉林当地的一所小学,以“替补教师”的身份随机轮换教过几门学科。
  尽管“成为语文老师”的夙愿迟迟未能达成,但于窦桂梅而言,漫长的等待也并非一无所获,其间辗转周折的代课,也让她日渐明晰,自己真正所喜所好、所专所长,皆在语文。“所以我一直说,我是教语文的,是教人学语文的,是用语文教人的。”窦桂梅这样告诉记者,她的眼里闪着光,语气中也满是激情。
  5年的代课生涯,丝毫没能耗损窦桂梅的进取心,反而鞭策她必须比其他老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她把坚持阅读当作每日生活的习以为常,好几千字的读书笔记和听课心得也都是家常便饭、司空见惯……1991年,窦桂梅终于得偿所愿,正式成为一名语文教师。随后几年间,窦桂梅一方面尽情徜徉于语文教学的海洋,不断汲取、收获和成长,另一方面也在实践和探索中发现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语文教学过于碎片式,课文与课文、单元与单元之间缺乏融会贯通,知识点相对割裂,讲解教法也相对僵化……
  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窦桂梅决定:改变,从我做起。1994年,窦桂梅主动请缨,在教授语文学科的同时,担当起班主任的职责,并恳请学校允许自己从一年级带班直至其小学毕业,以便纵向开展探讨儿童小学语文六年成长规律的科研实践。正是这六年的悉心观察、潜心研究和尽心竭力的投入,她逐渐形成了自己最初的语文教育观,也在辛勤耕耘之后迎来丰收的喜悦。2001年,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成员之一,窦桂梅受邀来到北京,在人民大会堂做专题报告,提出“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即“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她说,“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在人民大会堂非常郑重地说道,超越自我是‘三个超越’的核心。”的确,窦桂梅不断用实际行动诠释什么叫超越自我,以及如何超越自我。随后的日子,她边教学边继续学业深造,工作之余一路读到了博士毕业。
  2002年,窦桂梅正式调入清华附小,在学业与专业进修中深耕实践与研究,先后承担了北京市重点课题、教育部委托课题,及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教育课题。而她的课题始终都是坚持“从一线课堂中来,再回到一线课堂中”去破解与运用,把过去的“教研”转向今日之“科研”理念实践上,窦桂梅这样解释道,“一句话,要用研究的方式工作。”
  “超越”不能无边界,于是她找到“主题”这个抓手,努力整合内容,实现教学结构化、序列化。从文本内容所承载的价值内涵出发,围绕核心语词提炼主题,让语文学习“牵一发”而动学习完整过程的“全身”。基于儿童,构建提升儿童语文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的语文课程体系,这便有了主题教学。
  从一个知识点到一系列课程内容,针对同一主题进行跨学科的联动设计,让不少家长连连称妙。2017年,《当小学生遇见苏轼》的文章冲上热搜,成为人们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很多人表示,看起来如此有深度的课题,竟然都是出自清华附小的小学生之手,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殊不知,清华附小的孩子们早已实现了“人人有课题、个个会研究”。
  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儿童,窦桂梅又进一步提出从主题教学走向“立志、弘志、成志”的成志教育,“为儿童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2018年,《成志教育:小学立德树人的校本实践》获得第二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成志教育,可谓是从“主题教学”迈向“主题教育”的一次学校教育思想的成功跃升。窦桂梅也因此再度走进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窦桂梅(右)在开学典礼上

  悉心培育“长满书的大树”
  在以阅读立身的清华附小,一进门就能看见一棵“长满”书的大树,每天同学们走进校园,都会经过那棵“长满”书的大树;走进教室,都会看到黑板上方赫然写着:“读书是甜的,学习是美的”。
  “树冠像伞状平推开去,孩子们围坐在树下乘凉,微风习习,清风拂面。那种惬意的感觉和读书是一样的。”窦桂梅陶醉地描绘着孩子们在树下读书的画面。她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但是通过阅读可以体验成百上千次的人生,当孩子们与那些经历过岁月打磨和沉淀的经典书籍相遇,说不定就会诞生一个全新的自己。”
  窦桂梅认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长满”书的人生大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她愿每一个小朋友都是终身阅读者,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共同长成祖国期待的模样。
  每日经历着“晨读微课堂”“10分钟经典诵读”;每周经历着“全学科的主题阅读课”;每年经历着“新书发布”和“图书义卖”……就这样,清华附小的同学们在这棵大树下,品阅着古今中外的经典书籍。一本本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经典书籍,让学生在日积跬步的熏染中,涵养浩然之气。低学段的孩子们阅读中国古老的寓言和民间故事,建立起与中华大地、民族文化的连接;中学段的同学们在阅读进阶中与往圣先贤、时代榜样对话;高学段的同学们则在阅读中华历史、红色经典、信息科技中树立文化自信与远大理想。
  每年的毕业典礼上,窦桂梅都会按惯例向六年级毕业生赠送三句话、推荐三本书。而这份毕业书单,起初仅是面向学生,没想到后来渐渐成为了毕业生家长,甚至许多非毕业班家长争相参阅的一份期待,于是窦桂梅不得不考虑将毕业推荐三本书“扩容”至推荐三组书,以适配学生家长共读的需求,也回馈大家的喜爱、信任与期待。无独有偶地,每年寒暑假,清华附小推荐的阅读书单,也总是一经发布即被广为关注、转发和效仿,由此足见社会层面对清华附小阅读“品位”的认可与推崇。多年来,窦桂梅一直致力于推动全民阅读和书香家校社一体化建设:组织丁香书苑亲子阅读、家校共读年度人物、社区同读一本书等阅读推广活动,建立“家校书香实体书亭”,打造社区“15分钟阅读驿站”……在基础教育领域,窦桂梅早已是众所熟知的阅读推动者,和教师家长社会各界一起,携手奔赴全民阅读的星辰大海。
  如何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窦桂梅坦言,这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方法。“作为阅读指导者,教师不仅要教好这门学科,还要推荐相关的书单。这样的教师才能立足课堂,在和学生一道获取知识与智慧的过程中,由‘学科阅读’升华为‘读书立人’。”窦桂梅分享她的经验道,“老师的口袋里要永远装着孩子期待的下一本书。”
  “长满”书的大树下,孕育谱写的动人阅读故事,是关于儿童精神生命成长的故事,是关于教师“以文化人”专业成长的故事,也是高质量育人学校发展的故事,这棵“长满”书的大树也因而烙上了清华附小最别样的文化印记。

窦桂梅在市政协专题协商会上发言

  坚守“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
  “面对世界发展格局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和不确定性,我们要不断追问学校存在的功能、价值和意义,更加旗帜鲜明地强化学校的育人主阵地作用。”窦桂梅说,要将立德树人宏大命题落地在学校微观生活的每一日,回归儿童最现实、最真切的生命现场。
  在清华附小,课堂真正告别了“满堂灌”,而转向让孩子成为学习主体的模式,不是“学校有什么给什么”“教师喜欢什么讲什么”,而是始终鼓励激发孩子们的奇思妙想。
  每一份教案都是经由全年级的“学段包干团队”一起“磨”出来的,他们要一起研究儿童“需要学习什么、深化什么、改变什么”,还要关照儿童的个体差异和多元表达,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体会获得感、幸福感。
  清华附小为各年级各班配置班主任、副班主任和第三班主任。班主任和副班主任的“办公室”就位于教室一隅,一桌一椅一机(电脑),只为和孩子们在一起。每天,从清晨迎接第一个学生进班到放学目送最后一个学生离校,他们的言行举止时刻影响着学生,全天候的陪伴也让老师们对学生有了更多维度的发现和引导。
  教师姿态端正,学生们会主动模仿;孩子们课间嬉戏,教师也会融入其中。教师在班里,不仅是物理上的陪伴,更是心灵上的守望与指引。学生的喜爱与追随,发生得自然而美好。
  清华附小管理层的“一日蹲班”制度作为一项富有成效的传统,已经被坚持了十几年时间。窦桂梅每周会选定一天,和全校各级管理者、负责人,以及当天没有课的老师们,一起随机进到某个班蹲守一天,从晨读开始到傍晚课后服务直至放学,整整一天6节课,包括中午和学生一起午餐、阅读与访谈,午后“小憩暮省时光”和课后儿童“X”自主选修……“一日蹲班”结束后,所有任课教师、听课的老师及管理者在会议室集合,针对当天儿童学科课程是否搭配合理,儿童是否劳逸结合、是否得到育人效能感等要素进行复盘,开诚布公双向交流,包括对校长与学校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等,直到晚上八点多,几十个人才结束离开……
  这种“蹲”,既是一种浸润式的深度观察,又是一种参与式的专业倾听;既是一种管理上的监督诊断,也是教师间的互相交流借鉴,更是基于儿童生活现场是否健康、阳光、乐学的现象分析与改进。
  窦桂梅一直坚守“让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的教育理念,“站立”就是学习自立、生活自立、精神自立。2023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强调,“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对此,窦桂梅认为,“基于学校的课程供给,这个‘好儿童’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清华附小经过多年建构起来的‘1+X课程’体系,提高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底层逻辑。但是,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学校的课程体系仍需不断优化迭代,积极回应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窦桂梅表示,作为基础教育领域的实践者与管理者,只有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准确理解讲话内涵,才能将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宏观要求,贯彻落实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儿童的目标要求上。她说,科学系统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一个宏大课题,需要通过新时代要求下的新理论、新课程、新实践来落实。
  比如,如何发挥学校优质办学经验的辐射作用,推动学校育人模式的升级迭代,不断探寻新时代教育的价值意蕴和育人本质?如何有效解决学生提早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如何深化对科学教育、劳动教育的认识,配套创建儿童创新园与实践园?这一连串的问题,不断在窦桂梅的脑海中盘旋深思着。她和更多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一个相同的共识,“我们不仅要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更要做好综合育人的乘法,思考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做到学以致用,让人工智能造福人类。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重塑教与学的关系,高质量夯实基础教育基点”。
  “无体育不清华”“无体育不成志”,在窦桂梅看来,体育会成为学生最好的教育学,有撬动其他“四育”发展的迁移价值。推动体教融合是国家对体育和教育两大领域提出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小学校长,窦桂梅也在思考如何把学校围墙之外的锻炼组织得更好,让想运动的练起来;如何为学生提供不被升学压力过多干扰的体育成长管道,让好苗子长起来;如何把数字化转型作为生长点,让数字化成为有效连接体教融合的纽带,让大数据用起来。日前,她在市政协召开的“发展体育社会组织,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专题协商会上,提出自己的建议:“突破难点,协同学校体育与社会组织以体育人;解决痛点,为体育特长生成长提供横向协同与纵向衔接保障机制;抓住生长点,为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提供数字化转型社会支撑。”
  “儿童在哪里,教育就发生在哪里。建设教育强国,每一位教育者都义不容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教育文明,是我和我的团队以及教育同仁在新时代的教育使命。让我们在不确定中坚定信心的确定性,定会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新形态。”窦桂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