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不负韶华
他是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四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他是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科协第十届委员会常委,他是北京首创环保集团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黄绵松。
从2001年黄绵松考上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本科开始,他在清华连续学习了15年,先后取得了学士、博士学位,还在清华水利水电工程系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清华大学诞生于国难当头,民族危机之际,校史与国运,息息相关。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是清华人的精神底色,也是民族的伟大精神。“行胜于言”是清华的校风,也体现在清华人用实际行动为国家为民族做出的贡献。清华大学深深扎根祖国大地,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这所百年名校以博大的胸襟、严谨的学风和低调务实的态度深深影响了黄绵松。
“学校培养了我,老师教导了我,校友激励了我。”黄绵松感慨,这是一种传承!
黄绵松的导师是中国水利行业顶级专家、清华“百人计划”引进的最年轻教授之一、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安雪晖教授。师从一位这样优秀的老师,黄绵松无论是在学术还是待人接物都获益良多。他始终把老师当榜样,牢记老师告诫,做学问很简单,只要“三不”,不懒、不笨、不坏。
当年学校实验室墙壁上挂着的“团队、守信、坚持、快乐、宽容”十字箴言,是导师的传承总结,现在依旧是他对工作的要求。
参加工作以来,黄绵松共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18项;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行业和地方标准6部,参编国家和地方标准5部;授权专利8项;作为主讲人累计培训行业专业人员超过2000人次。黄绵松也先后获得青年北京学者、北京青年五四奖章、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等省部级以上荣誉奖励17项。
“前面是滚滚的江水,身后是灯火辉煌,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战斗着奔向前方。”这是清华大学水利系的系歌。尽管毕业多年,这几句歌词,黄绵松一直熟记于心。“我和团队将继续向前奔涌,让绿水青山颜值更高,让金山银山成色更足,为我们的万里河山再添锦绣。”
现在的黄绵松逐渐从一位“接受者”慢慢转变成一位“传授者”,他现在思考更多的是将自己的所学传承接力下去,将自己的青春和知识应用于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继续“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2016年,关于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政策频频出台,激发了黄绵松内心新的渴望。“在一个点上打磨了十多年后,我很想跳到更大的面上,以更系统化、更全面的视角来看看还能不能做一些与水相关的工作。”
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要“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
于是黄绵松响应时代的号召,走出学校的研究中心来到了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轰轰烈烈地投身于宁夏西海固之“固”——固原的海绵城市建设之中。
黄绵松是宁夏人,他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感情。固原整座城市极度缺水,能见到的水又几乎都是黑臭水。有固原“母亲河”之称的清水河水质严重超标,达到劣五类,常年穿城而过。“一下雨,黑乎乎的水像墨汁一样往河里淌,但是比墨汁臭多了。”这一现状与“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隔了十万八千里。
整个项目不仅要解决黑臭水体的问题,还要统筹建设蓄水池、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设施,留存好当地的雨水资源,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加以利用,实现城市水资源的统筹管理。“我们希望能让更多的雨水留存下来。”
海绵城市建设作为系统性工程,从源头、过程到末端,大小项目一共123个,涉及海绵化道路、老旧小区改造、公园广场升级、河道综合整治、地下管网检测修复等。海绵城市建设相当于给固原市区动了一次“大手术”。
“在固原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建设项目,我们使用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案、技术措施、施工手法,破解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以问题与目标为导向确定我们的设计方案与技术应用。”黄绵松说,针对固原市湿陷性黄土独特的土壤地质条件,他们在每个项目设计前,都要进行地质勘查,明晰土壤断面情况,然后计算并设计蓄水方案。同时,在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内部结构设置防水土工布,保证雨水安全蓄积。
技术有问题了,他得带团队攻关;工程建设遇卡点了,他得想办法……最多的时候,30多个工地在同时开工。那些日子里,黄绵松每天围着一个个工地打转,看技术细节是否落地,看建设进度是否正常。一次在工地转悠半天了,黄绵松才发觉脚有点儿冷飕飕的,低头一看,两只脚上,一只是布鞋,一只是网鞋。
“非常感谢家里人的支持和理解。”回望一心扑在固原的那三年,黄绵松对家人充满歉疚。建设初期,他的第二个孩子刚刚出生。为了不缺席孩子的成长,黄绵松尽量找周末时间回一次北京。从固原到北京没有直飞航班,他只能在周五下班后坐飞机到天津,从天津再回北京,每次辗转到家都已是第二天凌晨两三点。而到了周日晚上,同样的行程还要反向上演一次。因为时间过于紧张,这样的奔波也只维持了几次。
黄绵松将对家人的歉疚化为了工作的动力。渐渐地,西海固的地变绿了、花变多了、水变清了、空气变好了。2022年,仅固原清水河湿地公园湿地鸟类就同比增加了4目8科29种,种类上升了72.5%,人们在这里还首次发现了极危物种青头潜鸭。
如今的固原城区,再难见雨后水漫街区、清水河道臭气熏天情景,取而代之的是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雨水调蓄池等一系列让人耳目一新的“海绵”设施。黄绵松发自内心地感到自豪,他计划着未来某一天,带两个孩子重返“故土”,骄傲地给孩子们看,“爸爸参与了这座城市的建设!”
目前,黄绵松的研究成果全面指导了全国20余个水环境项目的整治和运营,创造经济效益高达16.2亿元。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截至2022年底,我国农村污水治理率为31%,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90%以上自然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之路,但长效治理上还存在若干问题。
“海绵城市”的建设经历让黄绵松积累了大量项目一线实践经验,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长期关注农村水环境长效治理工作的他,也将宝贵经验带到了农村地区。过去,农村污染物直接排放,尤其是污水随意排放较为常见,严重影响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如今,村村都配备了统一的分类垃圾桶,各地设立垃圾转运点、污水处理设施,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黄绵松在固原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现场
在北京市顺义区杨镇焦各庄村,一处环境优美的围栏内布设了多个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水池旁边的管道可以连通到附近的村民家中。黄绵松告诉记者,与城市不同,农村污水治理面临着更大挑战,农村的住房为一家一户,较为分散,人口数量少且距离远,污水体量小,铺设管网和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场资金投入和管理运营压力大。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规模大多在1万方以上,而在顺义农村地区,村庄附近建设了小型集中式污水处理场站,涵盖50吨至500吨的日设计处理规模范围,可以将农村生活废水收集起来,就地进行污水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到周围水体中。
“这就要求我们更精准地确定污水处理场站的位置和规模,对污水处理技术进行更精准的选型。”此外,不同场站分布在不同的区域,有的旁边是水源,有的是农田,不同区域场站管理的要求也不一样。“基于农村污水处理的现状,加上运维资金的考量,我们的场站必须做到无人值守,用智慧化的手段来处理一系列难题。”
目前,黄绵松团队正在依据水环境资产管理技术体系,对北京市1200余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开展风险评估研究,建立农污设施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后续农污设施动态风险管理与预警,实现农污设施风险预判、分级运营提供支撑。
政协为我打开了一扇窗
以前的黄绵松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小天地,钻研本行业的科研技术。成为政协委员后,在他看来,政协是一个大学校、大舞台、大家庭,自己的天地更加广阔。
现在的黄绵松会更多地去观察和思考国计民生,去体察民情、反映民意。通过学习其他委员的提案、调研报告,他发现原来政协委员履职工作大有可为。政协委员是界别群众的代表、政协工作的主体。每位委员都要从自己的工作和界别实际出发,协调运用好本职工作和委员履职的关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提案、社情民意信息、政协大会发言和政府决策咨询报告等,帮助党委政府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结合自己专业所长,黄绵松在北京市政协第十四届全会上郑重提出了关于加强“双碳”目标下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长效运维管理体系建设的提案。
提案针对北京市持续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工作,指出了当前北京市部分区域农村污水治理工作仍缺乏从技术选择、设施建设到运营管理的统一、系统性规划,存在设施选址、工艺和处理规模不合理等典型问题。进而提出了加强顶层系统设计,补齐收集处理短板,健全多方保障机制,通过建立农村污水设施风险评估预警及全周期运维管理机制,提升运营管理数字化水平,实现农村污水收集处理体系精细化、长效化运营,推动污水处理低碳转型等具体操作建议,受到了广泛好评。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我很幸运,生逢其时,赶上了好的时代,可以大展拳脚为国家建设尽一份力”,黄绵松说到这儿,眼神愈发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