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存康 讲好红色故事

日期:2022-07-22    来源:2022年07期

字号:        

  永定河,卢沟桥,宛平城。

  城内有一座牌坊式建筑巍然屹立,庄严肃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罗存康从1996年就来到这里工作,虽然职务从一名普通办展员逐渐走上馆长岗位,但他的日常工作始终在展览策划、组织联络、布展陈列一线。“我对展陈业务工作充满了热爱,每当推出一次令观众满意、获得好评的优秀展览,我都会有一种事业上的自豪感。”26年来,罗存康亲自参加、主持策划、编写大纲的各种主题展览有大大小小几十个。

  “通过展览把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优秀革命传统、红色文化介绍给观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这是我们抗战馆应有的作用,是我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职责和使命。”罗存康的话掷地有声。

  突出思想 办出深度

  主题展览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展览如何做到内容上主题鲜明、事实充分,形式上富有感染力、能打动人,是为展览活动的关键。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推出“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主题展览。多年来,反映抗战基本进程和重大事件的展览为数不少,如何使这次专题展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色?罗存康带领业务团队,从头到尾历时一年多想点子、出策划,编写展览大纲。最终确定了以“情景角”方式,讲好经典抗战故事作为布展特色。当观众走进展厅,一个个经典抗战故事把人带入那个抗击日寇的极端艰苦、残酷的斗争岁月:深浅颜色的背板营造出远处的白山黑水,成片的白桦林叠加出空间的层次,冰天雪地里,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联的战士们以游击战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LED投射的雪花散落,此刻,赵一曼念起写给女儿的信……“我们运用文物、图片、景观、视频等多种手段,营造出立体化、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场景,让观众走进历史,沉浸其中,感受艰苦卓绝的斗争,感受有血有肉的抗战英雄。”据罗存康介绍,该展览荣获全国十大博物馆精品陈列特别奖,现已作为抗战馆的基本陈列对外展出。

  “办好一个专题展览,需要不断地查阅史料、多方学习、深入研究、挖掘整理,这是一个反复修改、百炼成钢的过程。”提到2019年抗战馆参与策划的“为新中国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主题展,罗存康感触至深。“要全面生动展现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转移到香山后的半年时间里,指挥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和筹备建立新中国的历史,确实非常有难度。”罗存康坦言,这段历史大家研究的远远不够,馆藏文献、文物也不多。于是他带领团队查找资料,开展学习研究。最终,围绕展览收集到上百万字的厚厚几大本资料。理清了思路,办展团队立即开始征集展品。大家从参加新政协会议的老一辈将领家属、子女手中征集来开国大典和新政协会议的日程安排、邀请函等一系列完整材料;联合全国博物馆、纪念馆收集到相关展品和史料;联系到知名民间收藏家旅美华人招思虹女士,她提供了当年旧金山华侨在得知新中国成立时的庆祝照片等珍贵史料。据罗存康介绍,在过去的13年间,招思虹带回的史料当中,有些抗日名将的家族后人都没有见过,内容涵盖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此外,此次展览特别注重视频资料的运用,办展团队从新影厂和上海电影资料馆购买了很多珍贵影像资料,如毛主席到西苑机场阅兵,中共中央研究召开新政协会议等新闻纪录片吸引观众驻足流连。“近6000平方米的展厅内,很多档案史料和珍贵视频是第一次展出”,罗存康说。

  “多亏有了抗战馆这个团队,展览办得如此细致精彩!”党史学者在观看了“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主题展”后,依然意犹未尽。在2021年庆祝建党百年之际,北大红楼主题展览备受关注。面对空间有限的小面积展厅,罗存康提出了“一室一专题”的布展构想,在展览的思想性、教育性上下功夫,竭尽全力用文献、档案说话。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筹备建党、李大钊早期革命活动……一个房间一个主题,心灵和思想的对话跨越时空呈现眼前。布展期间,一位收藏家花大价钱购买到刊载了李大钊先生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新青年》原件,无偿捐赠给展览使用,让罗存康非常感动。

  用文物说话

  2021年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抗战馆应该做什么?“要通过精品展览展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

  罗存康带领团队们精细编写展览大纲,谋划具有特色的展览方式。“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社会各界是基本了解的,观众更愿意看到的是反映抗战历程和事件的经典文物,而文物对于历史真实的代入感和感染力也是最强的。”敲定了“用文物说话”的办展思路,罗存康和同事们开始忙碌起来,抗战馆自身馆藏文物有限,他积极牵头联合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全国60家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从兄弟馆征集到135件文物到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出。最终,“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战文物”专题展打破了以往图片占比重较大的方式,520余件(套)文物成为展览的主体,其中380多件为原件,珍贵文物之多,创专题展之最。

  征集文物的过程时刻体现着办展人的责任与使命感。李少言先生是抗战期间在革命队伍里成长起来的现代版画家。他于1940年创作的《120师在华北》系列版画,全面生动反映了第120师在华北抗击日寇,创建晋绥根据地的战斗生活,被誉为“美术作品中的《黄河大合唱》”。他于1942年创作的《重建》反映了抗日军民在粉碎敌人“扫荡”之后,八路军战士帮助老百姓重建家园的情景。这幅作品忠实记录了晋西北军民亲密无间的军民关系与坚韧不拔的精神,被誉为“战斗的进行曲,时代的抒情诗”。这些作品被李少言家人珍藏了80余年。2020年,罗存康专门飞往四川看望李少言的夫人侯文川,她向抗战馆无偿捐赠了30多幅《120师在华北》系列版画。2021年,当得知庆祝建党百年将举办“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战文物”专题展览时,侯文川又决定将《重建》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这些珍贵的作品终于回到了它该回到的地方,希望这些作品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告诉后人,中国共产党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在罗存康的牵头组织下,很多珍贵的文物原件得以首次集中展出。如1937年10月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访问毛泽东、朱德的两张谈话记录英文原件。其中显示,在被问及“中国共产党对战争爆发的反应”时,毛泽东回答,早在战争爆发前,中国共产党就已意识到与日本的战争不可避免,此前日方所有美丽的辞藻不过是为战争准备所做的掩饰。展览中还有一件“八路军总司令部政治部布告”,虽然布告纸片有些泛黄,铅字依然清晰可见。据介绍,之前抗战馆没有过八路军总司令部政治部的布告原件,这件文物是抗战馆新征集来的,填补了馆藏空白。

  由萧克将军本人捐赠的开展“三位一体”抗战方针的报告和中央回电,由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收集的中共七大的党证,八路军退伍证……一件件珍贵的抗战文物,让观众们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御侮、英勇抗战的历史。在文物征集过程中,抗日战争家属和烈士后人的捐赠令罗存康十分感动,家属们表示:“这些文物珍藏了多年,心中充满了敬意和感情,有些舍不得拿出来,但是一想到它能进入纪念馆,可以教育后人,我们坚决捐赠。”

  “借助文物,所有抗日战争期间发生的大事,重要的会议,涉及的重要人物,我们的展览中都有呈现。”罗存康说:“这是我们历次专题展览当中,第一次集合这么多家博物馆、纪念馆共同办展,实现了用文物见证党的历史、用文物讲好党的故事的目的,也是我们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的具体实践。”该展已被中宣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推介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被评为全国十大博物馆精品陈列特别奖。

  建言“博物馆之城”

  市政协委员是罗存康的又一身份,擦亮委员身份,履职尽责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化弘扬传承重点品牌是罗存康始终关注的焦点。他注意到,随着北大红楼“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主题展正式对外开放,三大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片区的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以北大红楼及其周边区域为主,形成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片区;以卢沟桥和宛平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重点,形成抗日战争主题片区;以香山革命纪念地为主,形成建立新中国主题片区。为更好地整合红色资源、方便市民出行,罗存康提交了《关于在爱国主义教育三大主题片区开设交通专线的提案》,建议在红楼、香山、抗战纪念馆之间建立红色交通专线,将建党、抗战、建国三大红色教育片区联系到一起,方便市民参观。

  通过实地调研,罗存康注意到现存大量铁路、城市主干道等严重影响了整体抗战纪念地和文化旅游区的景观风貌和文化意向,不利于开展国家级抗战纪念活动和文化旅游活动。在《关于腾退卢沟桥、宛平城国家级抗战纪念地周边工业区的提案》中,他建议对该区域内的工业企业逐步腾退,对区域环境、道路和绿化带进行综合整治。该提案被评为2021年度优秀提案。

  今年,市政协将“推进建设‘博物馆之城’,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列为年度重点协商议题。有着26年抗战馆运营、管理经验的罗存康认为,建设“博物馆之城”要特别重视红色文化的建设。他谈到,“革命类博物馆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博物馆之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内的爱国主义教育三大主题片区要纳入博物馆之城的整体规划中,实现各类纪念馆之间的融合发展、协同发展,加强整体规划和相互协作,加大办馆投入和维护管理,更好地发挥纪念馆应有的宣传、教育作用,让群众就近体验到博物馆的便利。”罗存康建议,给博物馆更多的自主权,遵循博物馆建设规律,激发自我前进和创新的动力,如在文创产品开发上要让博物馆主动研究市场、大胆探索出更受欢迎的文创产品。要高度重视人才建设,把懂传播、善研究的综合性优秀人才引入博物馆建设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