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走近委员 > 委员风采

朱向晨 向冰雪进发

郭 隆

时间:2021-11-22   来源:2021年11期

  1000米滑降,80米宽雪道,300米垂直落差,挑战30度坡度……当带着银光的雪线在呼啸而过的雪板下激起一道弧光,空气中回荡着欢声笑语,你的快乐就这样被“石京龙”制造出来了。带你感受着速度与激情,沉浸在人工造雪的畅快欢愉中的,正是北京市政协委员、石京龙滑雪娱乐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人工造雪滑雪场第一人朱向晨。

  人工雪场第一人

  电子专业毕业、从事过工程装饰行业的朱向晨在何种机遇下、凭借怎样的判断和付出走上冰雪产业之路?“这源于一段外贸生意的经历”,朱向晨回忆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他在外贸生意中不断开阔眼界并结交了不少商界精英。在与日本最大的体育用品公司——美津浓(Mizuno)的股东小川先生的合作中,朱向晨到日本考察体育运动项目。此时,当地正如火如荼进行的滑雪运动带给了他全新的认知和创业的遐想。

  “1996年,我到日本名古屋高山市考察了美津浓独资开发建设并运作的滑雪场,人们对于冰雪运动带来的兴奋体验,让我看到了这项运动的魅力和这项产业的生命力。”当时,国内的滑雪场不足10家,而人工雪场的数量是零,开发建设人工雪场在产业上还是空白。

  北京能否持久接受滑雪体闲运动?人工造雪能否在国内实施?当时的朱向晨是一个绝对的外行人,在国内运作人工造雪滑雪场对他来说是“零起点运作”,雪场选址、技术要求、资金运作、项目管理、配套设施等问题不光是他没有接触过,国内对这个产业了解的人也是凤毛麟角。

  “要想作好这件事必须下大力气,潜心研究。”经过认真的思索后,朱向晨开始了对这项在国内尚属空白的产业的探索。他邀请日本优秀的雪场设计师一起来京考察,他们跑遍了北京周围的大小山脉,实地查看环京山势地质地形、坡度、冬季温湿度、交通状况等,提取了环京山区10年的气象水文资料并加以研究。“坡度大雪道长,才能提升滑雪的体验感。所以要考察山势的自然坡度,山体坡道落差大,雪道长度才能有保证,才能在建设初、中级雪道后,为后期高级雪道预留空间。”此外,地下水温影响造雪效率,造雪期限需要温湿度条件支撑,埋设电缆需要考察山石岩体,诸多的专业技术问题被朱向晨逐一攻破。

  “为中国人设计的滑雪场要考虑民族的文化。”在设计雪道时,雪道朝阳面意味着将缩短滑雪期,对经营不利。但朱向晨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中国滑雪者的心理特点,完全从滑雪者的感受考虑,将雪道建在大山南坡的朝阳面。滑雪者坐着缆车上山顶,暖暖的阳光晒着后背很舒服,迎着阳光的滑雪体验是阴坡滑雪所不能比拟的。此外,为提高滑雪安全性和舒适度,朱向晨还设计加宽了滑道宽度,使石京龙滑雪场成为滑道最宽的体验地,减少意外碰撞……这些人性化的雪道设计至今得到滑雪者的厚爱。

  2000年元月,北京周边地区第一家、规模最大、设备设施齐全、全国最先采用人工造雪的石京龙滑雪场开门营业,5000人的容客量当年便“宾客满座”。第二年,石京龙雪场就成为有口皆碑的雪圈亮点,客流巅峰时,8000人同聚滑雪场场面壮观。业内人士评价说:“石京龙催生了中国滑雪产业的发展,使中国的滑雪产业提前了3到5年。”

  经过每年大规模的改建、扩建,石京龙滑雪场内现已有滑雪道8条,分为高、中、初三个级别,总长5000余米。其中,高级滑道在2003年原有的基础上加宽加长,使得80米宽度的滑道成为北京之最。

  冰雪进校园

  助力申办冬奥,倡导“冰雪运动进校园”,为残疾人上冰雪做好服务……多年来,朱向晨为普及冰雪运动、推动冰雪产业发展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入冬,一场小雪过后,天朗气清。在石京龙滑雪场内,500多名来自延庆第二小学的学生们身着艳丽的滑雪服,正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滑雪训练。这是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后,延庆中小学生的一节滑雪课。

  “申冬奥成功对延庆普及中小学生上冰雪,开展冰雪运动特色教育实践是绝好的机遇。”早在助力申办冬奥之时,朱向晨就开始筹划推进“冰雪进校园”项目。在区政府、区教委、体育局、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多方认同和协作下,2014年9月,延庆正式启动“冬奥进校园”系列活动,将延庆冰雪运动中心、石京龙滑雪场、八达岭滑雪场等比赛、训练场馆建成学生校外冰雪培训基地。在朱向晨的运作下,石京龙与万科合作,在软件服务、硬件设备、管理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设置了青少年专属滑雪教学区域,提供专属儿童滑雪道,确保为孩子们提供独立安全的滑雪空间。每周一至周五下午,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们来到雪场,通过不少于5次的集中训练,让孩子们掌握基本的滑雪技能。

  对于孩子们,滑雪不仅练就了体魄和技巧,更是在不断尝试中历练了勇气和自信。截至2016年,全区已有13所学校的3000名学生走进滑雪场接受滑雪培训,到2022年将有两万学生掌握冰雪技能。按照《延庆区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5年)》要求,延庆冰雪进校园活动将陆续培养100名校园冰雪运动辅导员,实现100%中小学生参与冰雪运动,超过2万名中小学生至少掌握一项冰雪运动技能,创建20至25所冰雪运动特色学校。

  助力残疾人上冰雪在朱向晨眼中是企业的又一责任。2017年,万科石京龙滑雪场投入800多万元,重新设计施工,选择了54个点位,建设了包括停车场、售票处、坡道、卫生间等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成为全国第一家完全无障碍的滑雪场,为2022冬残奥会的训练保障和未来残疾人冰雪运动提供了标准示范。

  心系“冰雪产业”

  “政协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言发声和凝聚共识的平台,这些年我的提案建议多围绕从整体上提升北京滑雪产业品质的主题。” 朱向晨坦言,作为市政协委员和行业带头人,他要带领北京的滑雪产业走向全国,要把政府的声音带给滑雪产业从业者,同时把行业呼声传递给政府,作为桥梁和媒介,为大家服好务。

  近二十年来,参与冰雪运动的“发烧友”越来越多,冰雪行业从业者也越来越多。“伴随2022年冬奥会的到来,我们兴奋之余,觉得对冰雪产业政策的落地要更加掷地有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朱向晨始终强调“冰雪产业”的政策落地与品质提升。他谈到,冬奥会为全国人民所期盼,从冰雪产业的角度看,冬奥会最大的红利就是“全国三亿人上冰雪,北京800万人上冰雪”。这将大大推动冬季全民健身热潮,更加崇尚冰雪运动,也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为冰雪产业带来红利。“赛事是机遇,要通过赛事促进产业的蓬勃发展”,朱向晨认为,要提前谋划“后冬奥”的发展,从场地规模、服务设施、接待能力、科技支撑、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等多方面,促进北京冰雪产业的整体发展。”

  近年来,国家和北京出台了诸多关于促进冰雪消费及设施建设的政策和意见,但目前不少冰场雪场基础设施亟待升级,一些雪场长期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升级改造,期待相关税收、土地等扶持政策尽快落地。

  在《关于以冬奥为契机,推动北京冰雪产业快速发展的提案》中,朱向晨分析说,北京冬季气候干燥且降雪较少,滑雪场大多使用人工造雪,供水、供电对于人工造雪来说至关重要。早些年的有关文件对滑雪场用水提出了定额和价格执行标准,雪场取暖在煤改电之后无形中又给人工造雪的滑雪场增加了成本压力。这使得各大滑雪场为了控制成本,只能缩小雪道规模,配套设施无法更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冰雪产业的发展和冰雪运动在全民的普及。“不仅仅是企业的投资热情,国内冰雪消费和产业发展也在期待政策加速落地。”

  对此,朱向晨建议,从三个方面推动和扶持北京市滑雪场发展面临问题的落实。一是全面调研北京滑雪场,加快推进《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冰雪运动发展的意见(2016-2022)》等政策的落地,妥善解决滑雪场新增设施、提质增容的瓶颈问题;二是鼓励有条件的雪场合理扩容,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保障综合服务设施用地;增强滑雪场接待能力,让滑雪场得到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三是增大扶持力度,对雪场规模、场地面积、接待人数符合条件以及能够对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做出贡献的滑雪场进行补贴。四是适当优惠税收,增加从业者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服务的积极性;让更多企业和个人投入到冰雪产业中来,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做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