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走近委员 > 委员风采

杜丽 奥运赛场“杜”自美丽

徐 飞

时间:2021-10-25   来源:2021年10期

  8月2日,21岁的张常鸿以466.0环打破世界纪录,强势射落东京奥运会男子50米步枪三姿项目金牌,为中国射击队的东京奥运会之旅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夺冠时刻,朝霞射击场的观众席上再度泛起了红色的欢腾,五星红旗高高升起。随着张常鸿夺金,北京市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国家射击队步枪班主教练杜丽,实现了从奥运冠军选手到奥运金牌教练的华丽转身。

  2004年8月的奥运冠军到2021年8月的冠军教练,17年,杜丽以两重身份跨越了5个奥运周期。从赛场上到赛场外,她都扛起了为中国射击队夺金的艰巨任务。

  笑泪交织的奥运运动员生涯

  杜丽小时候性格有点像男孩,总是喜欢拿着玩具枪各种瞄准、舞弄,邻居长辈都说“这姑娘不爱红装爱武装,将来长大了一定能有大出息”。杜丽开始练射击很偶然,12岁时,教练到学校里面选射击人才,杜丽一下就被相中了。杜丽说:“那时候对射击这个项目没有什么概念,放学后就去训练。其实我就是想拥有一把能发射子弹的枪,从此不用再‘biu、biu、biu’地自己给自己配音。”在杜丽看来,有没有天赋不是她关心的,适不适合也不是她能左右的。她只知道,要想长期拥有这把能发射子弹的枪,就得努力打得比别人好。

  射击训练很枯燥,举枪、瞄准、扣动扳机,不断重复。家里人认为,如果她练着练着觉得腻了也还来得及回头。殊不知,杜丽自此就再也没有回过头。

  在杜丽训练的年代,场地没有像今天一样良好的设备和舒适的环境。冬天的靶场比雪地里还要寒冷,而夏天靶场里的闷热比在大太阳底下烤着还要难受。即便如此,杜丽和队友们每天在训练场上依旧干劲十足。

  从2004年到2016年,杜丽四次以运动员的身份参加奥运会。经历过雅典的一战成名,北京的大悲大喜,伦敦的名落孙山和里约前的退役复出。12年,杜丽用手中的枪在奥运赛场书写了一段传奇。

  杜丽至今仍记得2004年在雅典奥运会射落首金的场景。当站在最高领奖台,胸前悬挂饱含多年汗水和伤病的金灿灿的金牌,当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时的自豪与荣誉,“觉得之前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然而,职业生涯中最让她难忘的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因为2004年她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功,所有人都把夺得首金的希望寄托在她身上。2008年8月9日,女子10米气步枪的决赛现场座无虚席,射击馆内每一次播出杜丽的名字,都引发观众掌声雷动。中国人看重开门红,此时的杜丽承受了卫冕冠军、奥运首金、主场作战三重压力。最终她以499.6环的成绩获得第5名。赛后,杜丽流下了眼泪,无数人记住了这一刻,心疼这位姑娘。“那一天对我来说非常遗憾,不是因为我没拿到金牌,而是感觉对不住大家,因为有那么多人一直关注着我,对我充满了期待,可是我让大家失望了。在主场作战确实感觉到了压力,在场上打的时候感觉不是很清楚,决赛的时候总是静不下来。”

  然而,紧张的赛程没留给杜丽太多调整时间。?在失去首金4天后,?杜丽重返赛场。“从雅典到北京,感觉四年的备战,都没有那4天那么漫长,真的很难熬,到现在都不想回忆。几届奥运会下来,什么都经历过了,最崇拜自己的就是在2008年失利后克服失落的心理,重新站上赛场。当时没有其他想法,就是想让五星红旗在中国的赛场上再升起来一次,国歌再响起来一次。”?

  4天后,在女子50米步枪3×20决赛上,杜丽再一次面临着第一枪的糟糕成绩,面临着挺住或者崩溃的抉择。这一次她紧紧握住了命运的手,改写出了完美的结局。她凭借690.3环的总成绩打破该项目奥运会决赛纪录摘得桂冠,帮助中国代表团赢得了北京奥运会第19块金牌。尽管在主项失利,但她在副项收获了胜利。尽管第1枚金牌变成了第19枚金牌,但是杜丽完美诠释了永不言弃的奥林匹克精神。这场比赛,与其说是杜丽战胜对手,不如说是战胜了自己。

  创造奇迹的路上,杜丽在伦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灰暗时刻。2011年初,刚刚成为母亲不久的杜丽在儿子六个月大时再次备战伦敦奥运。然而,在伦敦皇家炮团射击场,杜丽在资格赛重仅位列第13,无缘决赛。折戟伦敦后,杜丽选择了向国际射联申报了暂时退役申请,并一度远离射击赛场。她说:“那时放下枪虽然不甘心,但为了孩子,我和爱人必须牺牲一个。”

  转眼到了2015年初,杜丽宣布重回国家队。“那时儿子4岁多了,稍稍挤出精力,我终究还是放不下枪,决定为里约再搏一次。”于是她带着儿子再赴北京。

  杜丽把可以留在奥运会气步枪赛场上的时间拉到了最长。在里约奥运会淘汰赛制的决赛中,她三次站在悬崖边上,三次用稳准狠的10.8环“续命”,直到只剩两人的终极PK。然而,她最终以1环之差获得亚军。“遗憾是有的,但对我来说已经是奇迹了。” 虽然没能站上最高领奖台,但丢掉金牌的束缚,泰然面对成绩,享受比赛的杜丽相比于2004年惊艳亮相时,同样美丽。

  杜丽四次征战奥运,以2金1银1铜的成绩谢幕。2016年,在面对自己运动员生涯终点时,杜丽说,我的整个生涯都属于打不怕的“小强”,很多运动员趴下了很难起来,但我不一样。我能将自己的心态归零,这可能是我的优势。回想自己的枪手生涯,杜丽感悟:射击运动,就是压抑自己的过程,你得把你的紧张、不安统统归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你才能打好每一发子弹。其实,所有的运气背后,都是努力和实力,还有一往无前的勇气……

  迎接教练员的新挑战

  张常鸿的第一枚奥运金牌,也是杜丽作为教练拿到的第一枚奥运金牌。

  “没有杜丽教练,也就没有现在的我。”说到杜丽在自己国家队生涯中扮演的角色,张常鸿用了一个词——掏心掏肺。“不管是技术层面、心理层面还是生活方面,杜教练都给我很大的帮助,我也是全心全意地跟她学习,真的非常感谢她。”

  从运动员到教练员的过渡是艰难的。杜丽曾作为运动员兼教练员做过一些指导性的工作,但这一次是自己作为教练单独撑起一个项目,又在自己第一个奥运周期碰到了新冠肺炎疫情,杜丽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外界对于我这个冠军教练的期望很高。其他教练有两三个奥运周期适应。但是我身为奥运冠军出身,我带的徒弟似乎拿第二名都是不应该的。压力还是挺大的。”

  为了带好队员,杜丽下了很大一番工夫。面对这些比自己小20岁左右的队员,如何抹平“代沟”,真正走入他们的世界,成为杜丽教练生涯的第一个挑战。场下杜丽会带着队员一起玩游戏,但会严格控制时间。比赛或者训练取得一定的成绩,杜丽还会用游戏中的道具、皮肤作为奖励给队员。“我本身是运动员出身,很理解他们的想法和心理动态。”

  作为教练员,要把控每一个运动员的性格,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了解每一个运动员的习惯和沟通方式。“我应该以怎么样的一个方式更快地走进他们的心里面,当他出现状况的时候,我是直接一点跟他们沟通还是委婉一些,是鼓励还是严厉,每个运动员都不一样。感觉比带孩子还难,跟自己的孩子都没有这么斗智斗勇过。”杜丽笑着说。

  为了备战此次东京奥运会,杜丽完全顾及不到自己的小家。由于疫情原因,2020年1月份国家射击队开始封闭训练,杜丽的爱人庞伟作为东京奥运会的参赛选手也是如此。虽然身在北京,但杜丽一年多回家的时间屈指可数。家里只有杜丽年迈的母亲与11岁的儿子。杜丽说:“平时一老一小在家也不用太担心。最难的是疫情刚来的时候,大家没有任何准备,小区也封闭了。”有一天,家里的燃气用完了,家人出不去小区,朋友们也进不了小区。杜丽在封闭的训练场干着急,担心着家里的一老一小。“最后在网上找了跑腿服务加了不少钱,又赠送了对方10个口罩才解决。我对家人是有亏欠的,自己对队员的付出远多于对母亲和儿子。”

  所有的付出都没有被辜负。此次东京之旅杜丽的队员拿到了奥运金牌,她本人完成了奥运冠军向冠军教练的华丽转身。她的爱人庞伟也作为运动员拿到了个人第二块奥运金牌。

  走过东京,奥运再次进入“北京时间”。作为多次夏季奥运会的经历者、参与者、见证者,作为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同时作为一名北京市政协委员,杜丽希望把自己经历的多届夏奥会的好做法、经验带到冬奥会的筹办过程中。在冬奥会期间杜丽将去到每一个赛区和赛场,在运动员与组委会之间搭建桥梁。

  对于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杜丽认为东京奥运会的相关保障措施可供借鉴,一些不足也值得我们警醒。她建议,完善冬奥防疫顶层设计,加强应急演练,根据防疫手册制作多国语言版本的防疫视频;做好入境人员闭环管理,鼓励全员接种疫苗,细化防疫措施,确保在用餐、排队、乘车时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杜丽希望以冬奥会为契机,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和冰雪体育产业发展。“我对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如期成功举办充满信心,我们一定能再次为世界奉上一届既安全又精彩的奥运盛会。”

  从开始接触射击运动到如今已近三十年,对杜丽来说,射击对于自己的意义在于突破极限,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无论身为运动员还是教练员,17年的奥运生涯,杜丽交出了一份金灿灿的答卷。如今,她在备战新的奥运周期的同时,也在为冬奥积极献计出力。奥运赛场内外的她分外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