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走近委员 > 委员风采

姚卫海 用责任守护生命

张 涛

时间:2021-09-15   来源:2021年09期

  说到中医,一般人们都不太会将其跟急诊联系起来,而我们的主人公姚卫海却正是一名急诊科主任。

  姚卫海是北京市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民革中央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民革北京市委副主委、民革北京市委教文卫体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作为一名医生,姚卫海的业务水平精湛,领导能力出色,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他通过与患者接触,了解社情民意,将百姓的呼声记在心里,形成有建设性意见的提案,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委员的责任担当。

  为中医正名

  “一般人都有中医见效比较慢这样的认识,所以也不太能把中医跟急诊联系到一块。实际上,中医近些年来,在抢救危重症的能力、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在急救抢救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姚卫海说。

  姚卫海曾经接诊过这样一个病人:一位中年妇女在医院附近突然休克,被赶忙送到了医院急诊科,经过医生们心肺复苏及中医针灸等疗法,很快就抢救过来。但是,家属对是否还要在这里继续治疗产生了疑虑,他们对中医在急诊方面能否发挥作用抱有疑虑,坚持要求转院。姚卫海劝告家属,病人刚抢救过来还不是很稳定,病情不明,转院路上极有可能发生意外。但家属仍表示怀疑,还邀请了外院的一位专家来会诊,得到专家认可后,才勉强同意留院治疗。第三天,病人完全清醒了,一点后遗症都没有,最后家属很满意,也极大改观了对中医的态度。

  虽然中医在急诊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姚卫海也坦言,当前由于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医药自身的发展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比如如何进行理论创新、如何进行转化应用,中西医如何结合、和智能化等。

  “中医的特点是一人一方,对同一种病,不同的大夫可能会开出完全不同的药方,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同行之间交流的困难。在与西医的交流中就更是如此,中医能说明某一种药对某一种病有作用,但是这种药里面的哪种物质发挥了作用就说不清楚了,在中西医结合诊疗的过程中,如何让西医相信中医的方案就变得非常麻烦。因此,中医必须要建立一整套理论体系,并把中医理论翻译成现代人能理解的语言,让大家接受,这件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姚卫海说。

  抓住互联网医院发展机遇

  互联网医院,在新冠疫情的刺激之下,如雨后春笋一样不断冒出。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截至2021年6月,我国互联网医院超1600家,初步形成了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

  随着在线问诊、区域医疗信息、互联网医院等平台的建设,医院、企业等将积累大量的基础医疗数据,为行业管理、生物医药、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安全等提供重要依据。姚卫海认为,未来医疗数据资源将为远程诊疗、线上复诊等创造更加广泛的应用场景,推动医疗行业的整体发展。

  “互联网医院在新冠疫情常态化后,对于减少医院复诊患者,减少人员流动,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应充分利用5G、4K/8K超高清和大数据技术发展的契机,做好互联网医院的新基建。”姚卫海这样说。

  在远程问诊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作为中医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展开远程诊疗却成了中医发展的一大难题。

  “西医有各种设备和仪器,中医所需要的则相对简单,基本上只靠医生的望闻问切,远程问诊过程中,西医可以远程传输化验单、X光片等,通过无接触的方式对很多病症进行治疗,但中医最为依靠的把脉则必须通过接触以后才能诊治,这也成为中医远程问诊发展最大的障碍。”姚卫海说。

  除此之外,中医的针灸、推拿虽然可以通过医生远程指导完成,但是施诊、按压的手法力度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患者在短时间之内学到医生手法的精髓,更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姚卫海认为,目前中医药诊疗设备的研发与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热切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其研发速度慢,更新周期长,原理落后,公认度差,普及率低,已经成为中医药提升水平、普及推广及“出海”发展的瓶颈。而智能化对建立中医诊疗标准,客观评价中医药疗效,健康体检等,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他建议加大投资力度,组织跨界攻关,研发运用智能运算、智能制造技术的新一代智能诊疗设备(如舌脉诊仪)乃至可穿戴设备。

  “最近我们一直在和科研单位合作,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方式,试验一种如手表类可穿戴的智能设备,希望这种设备能够如西医一样监测出人体的脉象、湿寒等中医的人体体征,虽然目前还不能说成功,但我认为这个方向是正确的,在这方面我们也还是有可以作为的空间的。”姚卫海说。

  姚卫海还表示:除去中药饮片领域外,中药在中药化妆品、中药农药、中药兽药、中药饲料、中药制药设备、中药国际贸易及中药循环经济等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应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技术和手段,开展中药全产业链智能制造技术、数字化追溯体系建设,保障中药资源优质、高效的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更好服务公众健康。

  履行职责

  从急诊科主任到政协委员,姚卫海建言献策的身影逐渐多了起来。多年来,除了在医生岗位上尽职尽责以外,他也一直在参政议政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积极履行职责。

  在姚卫海担任民革东城区主委期间,他着手建立了“民革北京市东城区委员会”微信公众号,公众号坚持一周更新四次到五次之多。自2016年8月31日微信公众号上线以来到今年8月30日止,共推送文章6089篇。其中,原创文章2531篇,占比42%;转载文章3558篇,占比58%。连载书刊21本。这个公众号还多次在“民主党派市级组织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排行榜”及“民革市级组织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排行榜”中名列前茅。

  为了继承和发扬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中山精神,姚卫海还在东城区民革着力打造了“中山论坛”这一交流议政的平台。这个论坛将民革党内人才资源和民革党外专家智库有机地统筹起来,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汇聚智慧,凝聚共识,建言献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这个活动也得到民革北京市委的高度认可,在论坛举办两届后,民革北京市委“接棒”举办该项活动,如今这个论坛已经成为民革北京市委的品牌。

  除了当好党派主委带头人外,姚卫海的个人履职工作也一向出色。作为政协委员,平时无论多忙,他都积极参政议政,以政协委员的视角,关注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担任两届北京市政协委员期间,他个人提交的提案多达三十余篇。

  在医联体推动过程中,姚卫海发现不少三级医院和对口医院缺乏部门共识;联动机制不通畅;病人转院间重复检查。为此他提出,借用医保的价格杠杆让医联体中的各级医院展开良性竞争,同时建立医疗信息一卡通平台,打破医院间信息孤岛。

  在2020年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姚卫海一口气提交了《推进长期护理险建设,构建新型养老服务保障体系》等三篇提案,得到媒体的广泛报道。在2021年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姚卫海又提交了《数字技术赋能,推进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提案,建议中医药抓住黄金机遇,在“十四五”期间积极与数字中国战略相对接,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中医药发展,解决中医药的“卡脖子”问题。

  姚卫海是急诊科主任,这样的岗位决定了他必须时刻绷紧神经,做好救死扶伤的准备。在参加履职活动时,他也就比其他人多了一份牵挂。如有需要外出住宿多日的活动,他都尽量在晚上赶回医院看一看,生怕因为自己而耽误了病人。尽管这样忙碌的生活极大地减少了与家人相处的时光,但姚卫海认为:急诊科医生是患者健康的第一道关口,既然选择做了急诊医生,我就必须守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