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走近委员 > 委员风采

吴震 为了水清岸绿

任万霞

时间:2021-06-17   来源:2021年06期

  大禹和李冰是历史上两位创建治水奇功之人,他们的伟大功绩世世代代为人们所传颂。有这样一位北京市政协委员,取“禹冰”二字创办自己的企业,以言“治水兴水惠民利民”之志。他就是北京禹冰水利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吴震。

  “禹冰”的诞生

  1999年,吴震从北京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顺利进入一家建筑设计院做设计师,专业对口、工作稳定、收入颇丰,未来前途一片光明。但他深知,这种看似稳定、安逸的工作状态并不是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工作4年后,他毅然做出了一个决定——辞职创业!彼时,刚刚27岁的他,带着些许稚嫩,笃定地投身于一段崭新的人生旅程。

  承载着他创业梦想的是一家致力于水环境、水生态治理规划设计的专业技术服务型公司,业务范围涵盖水务基础设施、河道治理、防洪、水生态建设、景观绿化、水环境评价以及节水灌溉、水土保持、安全饮水、污水处理等各个领域。

  之所以选择水环境治理作为创业方向,吴震说,他很怀念少年时代在河里游泳的美好时光,而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傍水而生的北京城一度“有河皆干,有水皆污”,人们失去了亲水空间,也丢失了那份镌刻在生命中的快乐。凭借着专业技术能力,怀揣着干事创业的激情,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走到一起,想为改变这种境况出一份力,就这样“禹冰”诞生了。

  然而,创业初期、举步维艰,“一穷二白,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连个正经办公场所都没有”。“创业前十年,几乎每年一个坎儿,过不去就必死无疑。”回顾创业之路,吴震感慨万千,人生与事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认定目标后如何守护初心和梦想,如何坚持不懈、砥砺前行考验着每个创业者。

  “星光不负赶路人,岁月不负追梦人”,对技术成果品质的不懈追求,为禹冰公司在激流中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的作品要烙印上独有的气质,要蕴含不拘一格、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这句话也充分体现在禹冰承接的项目上。

  比如位于海淀玉泉地区的北京市中心城区雨洪水利用工程巧妙地利用废弃砂石坑,通过周密计算,将雨洪水引入砂石坑,并通过设置控制性的建设物,使桀骜不驯的洪水顺从地进入砂石坑储存起来,而多余的洪水则平缓地进入河道水系。工程的建设有效消减了金河水系的洪峰,最大限度利用了雨洪水。

  在生态河道的设计中,突破传统设计理念,将水与林结合、水与景结合、水与人的活动空间结合,营造出林水相依,水映景秀、人水和谐的景观效果,并尽可能减少人工材料的使用,降低人为干预措施。

  再如丰台青龙湖再生水厂建设工程,作为本市第一座满足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三类的再生水厂,工程设计克服用地紧张,设计周期短等困难,大胆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最终圆满建设完成。

  这些无不体现出“禹冰人”孜孜不倦的匠心追求。

  见证水清岸绿的蝶变

  河流,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繁华的血脉。

  由于水资源严重紧缺,近年来,北京市生态治河理念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城市河流重归自然,重归市民,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吴震见证并参与到北京河湖治理过程之中。“这几年,北京的水治理工作可谓翻天覆地,水更清了,岸更绿了,居民们的获得感更强了。”

  他细数了北京水治理经历的几个阶段,从中小河道治理,清除河湖水系安全隐患,到通过各种强有力措施解决水质问题,再到把处理完的再生水回补于河湖水系,让清水流动起来。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赋予了河道越来越多的功能,既要满足防洪排水的要求,还要让人们享受亲水近绿的生活。这就对景观环境乃至区域生态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水质要清澈,河底、岸边要有泥土供动植物栖息,人和动植物能够和谐共生。”吴震说,“这也是我们现在治水的新标准。此前,仅考虑河道防洪排水功能时,只用水泥将河道砌起来,使得深而陡的河漕可望不可及。为了让百姓亲水近水,我们尝试自然取材,运用石头、竹子、木桩等,恢复它本身的生态。”秉持这一理念,“禹冰人”匠心打造出诸多地标性水务基础设施。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旅游区,一条3公里长的景观水系穿过核心区。这是在原有萧太后河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保留原有一段河道,并将靠西侧的1.2公里打造为表流湿地,种植水生植物,上游来水先流经老河道,待湿地净化后,再通过管线回到起点,流入新河道,新建的萧太后河分洪渠继续承担行洪功能。河道两岸搭建平台、步道等设施,营造适合市民休闲娱乐的亲水场所,同时兼顾绿化景观和生态功能。改造治理后的河道东西走向贯穿文化旅游区,成为园区内最具历史特色的旅游休闲资源。

  朝阳区亮马河燕莎段,这里天蓝水净、绿意盎然,处处皆风景,人在画中游的水岸景观让人流连忘返。河道沿岸新增亲水廊道、过河桥,增设服务驿站、小卖部、环境监测、直饮设施、轻食等交流互动平台,提供了一处宜居宜业的新空间。

  城市在变化,广袤的京郊地区也在不断蜕变。“以前没有污水集中排放处理设施,村民习惯将生活污水随意泼洒。”吴震说,“我们承接新农村改造项目,建立供水、污水管网及处理厂站,就是要彻底改变曾经脏乱的村庄,为乡村振兴带来更多的可能,这也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要求。”

  让百姓最大程度走近水

  到河边休闲游憩健身,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而,当我们远远看到一条河,走到跟前却被一道栏杆挡住去路,只能远远看着,这种令人不快的经历很多人都有过。在吴震看来,这种情况与栏杆内外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有关。

  “蓝绿交织、水城共融是城市建设的新理念。我要建立自己的园林专业,让园林景观体系从建筑红线一直延伸到水边,打破隔离,建立更大尺度的联系。通过建造一些设施和平台,让人最大限度走到水边,并做好警示,即使被大雨暂时淹没了,等水退去,这些设施和平台还都能用。”

  “如何拉近人与水之间的距离,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吴震清晰地知道,一条河的治理既要解决安全问题,还涉及人、景观、生态等多方面问题,包括依托现代科技解决人水互动的问题,需要复合型专业配套。“经过不断优化调整,我把跟水相关的专业,如水工、景观、市政、生态等专业部门配齐,将禹冰打造成一家水利行业综合性技术服务商。通过内部无缝衔接,各专业高效配合,一张图直接交给施工方,一项妥妥的交钥匙工程就完成了。”

  “如果走到北京任何一处小河边都能用手撩撩水,这感觉该多好。”这是吴震的心愿,也是所有“禹冰人”的心愿,但这看似简单,做起来却着实不易。“首先水质要好,水量要有,然后水的生态系统也要好,还有人的安全一定要有保障。”

  吴震的提案总是围绕着水,“可以把河湖水系治理和建筑设计、城市设计联系起来,打造成片、成带的水岸风情,促进水岸经济发展。‘十三五’期间,北京市水务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效,水安全、水资源得到全力保障,水生态、水环境改善显著。‘十四五’时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建设高品质的滨水空间,发展水岸经济,更应该成为城市更新和城市织补中的重要思考,水务事业发展进入了更高层次和新阶段。”

  从初创时的两三个人到现在的两百余人,十几年间,吴震的治水功绩遍及城市和农村,立足北京辐射全国。其间,他更是把持续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列入“必做之事”:参与母亲水窖公益项目,对口援助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在中国农业大学设立“禹冰”奖学金及奖教金,为优秀毕业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他自己还成为了6名新疆小学生的“北京爸爸”……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感受到吴震以及“禹冰人”的那份热血、执著,还有那颗从不曾改变的追梦赤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