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走近委员 > 委员风采

吴永全 心脏护卫者

张 涛

时间:2021-06-17   来源:2021年06期

  在人的心脏上有一个特殊结构,叫做窦房结,这个特殊的结构是也是整个心脏“电路系统”的总司令部和“电路开关”,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电路系统”,而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吴永全正是研究这套“电路系统”的高手。

  吴永全是北京市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起搏与CIED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常委,中国心脏联盟晕厥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律与心电分会常委等。虽然吴永全有着如此之多的头衔,但他似乎更喜欢用自己的另一个称呼——心脏的“电工”。

  守护心脏的电路

  “很多人都知道心脏就像一个两室两厅的房子,左心房和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但很多人不了解,心脏其实还有两套系统,一套是由心脏的血管构成的管道系统,这些血管把各种营养带给心肌,以保证心肌的正常工作,我们常把搞这方面研究的戏称为‘管工’,另一套系统则是电路系统,在右心房的上方,有一个窦房结来发放电的冲动,将电传达到房室结,随后再传达到分布在心肌上的电网,以促进心肌的收缩,电放出一次,心肌就收缩一次,这套电路系统也就是心脏的传导系统。这就是我研究的专业,因此我也被人称作‘电工’。”吴永全解释说。

  电路出了问题,电器就不能正常工作,就需要电工去维修;同理,心脏的传导系统出了问题,心脏就会出现“跳快跳慢”的情况,进而影响心脏本身、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出现一系列症状,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长期以来,吴永全针对如何维护这套“电路系统”做了很多的研究,尤其是在“心脏跳得慢”——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作为“吴永全缓慢心律失常起搏治疗知名专家团队”首席专家,近20年来,他带领团队在不断改进传统起搏治疗方法的同时,努力钻研更加合理的起搏方式,在希浦系统起搏诞生后,对静脉穿刺、左束支区域起搏等相关技术进行优化创新,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盲法”腋静脉穿刺术、“九分区”法指导左束支区域起搏等新技术,对该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应用产生极大影响,使更多患者获益。而在心力衰竭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P/D)、心源性猝死的预防性治疗(ICD植入)等方面,吴永全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同时,吴永全还带领团队大力发展前沿技术。今年4月,他成功应用“双切口法”为一位心源性猝死二级预防的年轻患者植入了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5月,又成功为一位持续性房颤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植入了无导线起搏器(Micra)。在将来,还会有更多国内外以及团队自主创新产生的新技术用于服务患者。

  为了能够提升公众健康管理水平,帮助患者从源头预防心血管疾病、做好慢病管理。吴永全还多次站上科普第一线,将艰深的医学理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识,把正确的心脏健康管理观念传播给更多百姓。

  屈指算来,吴永全从事内科和心血管内科已达20余年,已经在心脏常见病和疑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心律失常(包括猝死和晕厥)、心脏介入方面都有丰富经验和深入研究,深受患者和同行的好评。迄今共完成起搏器与器械植入4000余例,年均完成起搏器植入手术600余台,包括单/双腔永久起搏器、单/双腔ICD、CRT-P、CRT-D等,其中希浦系统起搏300余台。除此之外,还包括各类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手术15000余例,冠心病与其他介入1500余例,成功率98%,尤其在房颤、房扑、房速、室速及疑难性室上速导管消融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具有扎实的临床功底和精准的技术。

  学术方面吴永全也是硕果累累,二十年来,他在国外杂志发表文章20余篇,国内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及主译学术专著10余部,是《医学研究杂志》《中国医刊》等多个杂志的编委。1995年和1997年吴永全两次获“光华医学奖”,2000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009年获北京市卫生系统“十百千”人才奖,2011年获北京市卫生系统高级别人才“215”项目奖。承担并完成国家“十一五”攻关,卫生部、教育部、北京市科委等课题,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

  医疗改革应体现人的价值

  多年以来,医疗体制改革一直是全社会的热门议题之一,特别是医药卫生领域的代表委员常常言辞犀利,直指问题所在,吴永全也不例外。

  吴永全认为,医疗卫生改革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也是社会政策的“珠穆朗玛峰”。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特点,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判断医改是否最终成功,要看在政府可负担的财政支出前提下,改革能否向深度及广度推进,是否可以推广普及到全市及全国的公立医院。

  “老百姓得实惠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看病治病负担减轻,二是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医务人员受鼓舞也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经济收入的提高,我认为收入提升速度至少应该跑过CPI,二是事业上的成就感和专业上的发展。医院不但担负百姓的基本医疗服务,更重的是还肩负着危急重症及疑难杂症方面的诊治,因此,如何在改革过程中保持并推动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从而让更多患者享受更高层次的服务,让当今不断发展的生物医学科技进步成果能及时惠及患者,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吴永全说。

  医疗行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风险高的行业,医务人员责任大、压力大,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患者的生命与健康。在吴永全看来,临床诊治过程中,最有知识与技术含量的医务人员运用医学科技知识,对患者疾病正确诊断并运用先进技术对疾病进行处理的过程,其中的“软件”即医生的知识与技术最有价值,而不是相应的医疗用品和诊治仪器设备的“硬件”。而目前的医疗花费中,大部分是药品和检查的费用,反映医生诊疗过程中的知识与技术的花费较少,未能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价值。

  “以我们做心脏搭桥手术来说,一般一台手术需要五六个人同时完成,时间大约需要两个多小时,有的比较复杂的甚至需要六个小时,而这样复杂的手术收费大约是两千元左右。我们常听到有人打比方说,当医生给人看病不如给人理发,看一个病人的收入还不如理发师剪一个头发的收入,但是这其中的技术含量,则不可以道里计。”吴永全说。

  吴永全建议进一步改革目前的医疗价格体系,合理提高医疗过程中诊疗技术的价格,包括手术、介入治疗等手术及护理操作的价格,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价值,体现政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人为本的精神。

  完善医疗急救服务保障体系

  今年5月24日,一名乘客在地铁9号线北京西站昏倒,在急救阶段,车站工作人员使用站内配置的AED(自动体外除颤仪),与医护人员一起成功救助该名乘客,这是使用AED成功挽救生命的生动案例。

  心脏猝死(SCD)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安全。近些年,年轻运动员、演员、学生、医生、记者及各行业人员的心脏猝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救治心脏猝死者,挽救患者生命,完善院前急救系统的建设,是社会各界重点关心的内容。为此,北京市政协组织全市医疗系统相关委员,进行了广泛调研,而吴永全作为心脏领域的专家,也全程参与了这项调研,并就提高院前急救效率提出了多项切实可行的建议。

  在现代社会心脑血管疾病等突发事件已经成为威胁生命的主要因素。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估计,中国每年发生心脏性猝死54.4万例。有数据表明,在我国,医院外发生的猝死救治成功率仅为1%左右。北京急救中心资料表明,室颤是导致猝死的致命性心率失常,而抢救室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心脏电击除颤。如能在抢救黄金期4分钟内救治,可以极大地提高抢救成功率。

  “针对心脏猝死的院前急救关键是提高心脏猝停最初4分钟(黄金4分钟)的抢救成功率,而要提高黄金4分钟抢救效率,第一见证者熟悉心肺复苏(CPR)和自动除颤(AED)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有关CPR和AED应用的培训,主要是医生和相关医疗组织的公益性培训。这种培训模式,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都无法满足需要。如何做到有效、可持续性系统培训,是一项极为挑战的任务。”吴永全说。

  为此,吴永全建议要进一步完善医疗急救服务保障体系,将猝死院前急救相应知识与技能培训,包括心肺复苏和除颤应用培训,纳入中学以上课程;定期举办针对学生的有关院前急救知识的培训与竞赛,并颁发相应证书;对培训合格者,颁发相应证书;可作为未来就业与升学相应的参考加分项;立法鼓励有相关培训资质人员,积极参与院前救治,同时立法规避相关法律风险。

  也许是性格使然,又或者是医生职业要求对他的浸染,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始终没听到吴永全说过什么慷慨激昂的话,他一直平实地、和缓地谈着他的病人、他的医学和他的提案,平实到甚至让人感觉有些乏味。但是在这种平实的背后,却让人感觉到无限的踏实和信任,这种平实会让人一下子就认定,他就是那个可以让你信任并交托生命的人,这就是吴永全——一个医者带给我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