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走近委员 > 委员风采

魏春荣 今生惟在戏中活

崔 晨

时间:2019-05-20   来源:2019年05期

  走进北方昆曲剧院,就走进了北京市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魏春荣的地盘,从10岁学艺开始,她就没有离开过这里。在陈旧的排练厅里,在“戏比天大”四个红色大字下,有年轻演员在备戏,周围散落着各种道具、戏服……这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仿佛将魏春荣带回30多年前初初学艺的日子,从开始到现在,她与我聊起了她的昆曲人生。

  做“走心”的艺术

  “不唱戏老天生我做什么,珠帘秀今生惟在戏中活!”这是魏春荣扮演的昆曲《关汉卿》中元代名伶珠帘秀的一段唱词,戏如人生,这段唱词也是魏春荣艺术人生的写照。

  小时候魏春荣的父母在国外工作,为了减轻奶奶的负担,就给她报了寄宿制的昆曲学员班。从小热爱文艺的魏春荣经过层层考试,一路过关斩将,成功入选,开始了她的学艺之路。

  刚开始的学习可以说是痛苦的、枯燥的,拿顶、下腰、踢腿、撕胯……小小的魏春荣不明白,自己明明唱的是文戏,为什么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练习这些武戏才用得上的基本功。这样的练习一练就是三年,直到后来她登上了属于自己的舞台时才终于明白,正是那头三年的坚持,才成就了她后来扎实的舞台功底。

  魏春荣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有戏迷曾说,“看魏春荣上妆是一种享受,扑闪的大眼睛,细尖的下巴,一吊眉,风情都出来了”。无论是《长生殿》里深情脉脉的杨贵妃,还是《游园惊梦》里痴心不改的杜丽娘,她扮演的每一个角色都能做到眉目传情,令观众过目不忘。其实生活中的魏春荣有些近视与散光,这样出神入化的表演是靠千锤百炼才练就的。“记得小时候我演花旦,亮相时真是有多大眼睛就瞪多大。后来渐渐明白了,眼睛不在于大,而在于神。” 饰演不同的人物运用不同的眼神,表现不同的情绪也有不同的眼神,“同样是恨,在不同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心理下,这恨的程度肯定不同,表现它的眼神也自然要不一样”。渐悟此道的魏春荣整天对着小镜子练习,反复试验、揣摩,经常是练得泪流满面,才将北昆韩派善用眉目传神来刻画人物的表演艺术风格继承得炉火纯青。

  14岁那年,魏春荣有过一次“触电”经历,87版《红楼梦》剧组到班上挑演员,选中魏春荣扮演芳官,因为怕耽误功课,魏春荣改演戏份较少的袭人的表妹。这在外人看来是一次难得的转行机遇,却坚定了魏春荣对昆曲的坚守。“因为拍摄电视剧是碎片式的,情绪可能刚调动起来又要停下来,常常需要等待,我觉得它没有舞台那么有魅力。舞台上的表演是一气呵成的,通过演员给观众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虽说反复演同一个戏,但每次表演场地都不同,需要根据表演的区域调整眼神的位置等加强和观众的互动,每次都有新的体验。” 对魏春荣来说,每一次舞台上出现的或好或坏的状况都是珍贵的经历,每一次舞台下观众的反应都是极大的鼓舞,这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换不回来的。

  魏春荣坚持做“走心”的艺术。“像《牡丹亭》我演了不下一百次,但每次都会有不同的点去打动观众。演员最忌讳的就是演疲了、演油了,最后变成只演一个皮毛,这是最可怕的。不能打动人心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她不停地逼着自己,不断揣摩人物,从戏里挖掘更多的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丁点的变化。“每次演出,我都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度,而不是把自己当作一个熟练工,像吃一日三餐那样走过场。”

  2003年,魏春荣凭借《水浒记·活捉》《孽海记·思凡》和《铁冠图·刺虎》三出戏荣获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项——梅花奖,30岁出头的年纪就能获此殊荣,这在昆曲艺术界是极为罕见的。而谈起成名,魏春荣更愿意用“成熟的演员”来总结自己。魏春荣认为自己真正的成熟是在获得梅花奖之后,“梅花奖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它对我的再成长起到了助力作用。我感觉自己之后的表演更加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深耕昆曲文化传播

  有人说昆曲是博物馆艺术,但在魏春荣眼中,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昆曲依旧鲜活。而如何让昆曲艺术活在当下,是她思考最多的问题。所以当网络游戏《王者荣耀》开发团队找到魏春荣,希望她能为游戏角色甄姬配音时,魏春荣觉得这是很好的跨界合作。无论是人物打斗时的呼和,还是配合人物动态形象的唱段,魏春荣都用专业的昆曲唱腔进行了配音。也让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以一种接地气、具有视听诱惑力的方式,闯入2亿游戏玩家的视野,许多玩家高呼“眼前一亮”。魏春荣对这样的反馈感到十分欣喜,因为有受众因她的配音专门去了解游戏中人物的那个唱段,继而走进了昆曲艺术的大门,被园中的芳香所吸引,从而爱上了这门艺术。

  在配音之外,更让魏春荣激动的是,她还为广大玩家上了一堂王者历史课“当王者遇到昆曲”,带大家品鉴昆曲之美。“昆曲艺术的传播不仅需要演,还需要讲。以前,我是一个特别不擅长说话的人,而现在,你不喊停我都停不住,因为我意识到不能这样,你不发声永远没有人会知道。在这个行业这么多年,我觉得‘独乐乐’终究不如‘众乐乐’。”

  魏春荣为宣传昆曲做着各种努力,哪怕对昆曲只是有一点点裨益,她都乐于尝试。她力推昆曲衍生品产业,与美妆公司联合推出带有昆曲风格的“贵妃口红”。“我们前期做了大量调查,看大家喜欢什么样的颜色,最后选出了‘鹅冠红’和‘湘妃红’,这两个名字也都很有特色。像西方的迪斯尼、漫威等品牌都衍生出很多周边产品。这也是昆曲可以有所作为的一个方面,昆曲可以是多元的,衍生品是一个突破口,可以让舞台上的流光溢彩融入寻常生活。”

  魏春荣始终把握一个标尺,那就是昆曲的跨界和融合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丢弃了昆曲艺术本身的根,绝不能为了迎合另一种艺术形式而把昆曲弄得“四不像”,“我要做的是借助更多的现代传播途径去展示昆曲之美,为古老昆曲争取更多的潜在观众”。

  全新的角色

  2018年,魏春荣成为第十三届北京市政协委员。说起来进入这个角色于她并不容易,远不及在舞台上学一出戏那么快。“作为演员,可能我更容易融入一个有剧情、有情节的角色当中,而政协委员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角色,有着现实的担当。”魏春荣说,“第一年拿着政府工作报告,感觉跟我平常拿的剧本完全不一样啊。我花了不少时间才适应了这个新角色”。政协委员的身份让魏春荣更加注重观察,“学戏也要观察,但主要是观察人,现在我更多的是观察环境、观察社会”。

  魏春荣的第一件提案,还是受她的老师、已故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瑶铣的影响。蔡老师也曾是政协委员。魏春荣回忆,当时北方昆曲剧院后备力量匮乏,她们这一批年龄已经很大了,中间一度出现断档,没有新生力量注入,于是蔡瑶铣老师写了一个提案,建议招收新的昆曲学员。“正是因为她的提案后来我们有了一批新学员,现在这批学员已经长成,而且成为北方昆曲剧院继我们之后的中坚力量。我想,政协委员的作用正在于此。”魏春荣说,她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昆曲、为传统文化艺术做些事情。

  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其作为非物质遗产的代表作,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戏以人传”。因此,魏春荣提出了加强昆曲从业人员梯队化建设的提案。她在提案中指出,昆曲的传统剧目有700多出,而现在舞台上常演的不足100出,“剧目是一个剧种的根本,恢复这些剧目,不仅要靠在职从业者的努力,更要靠众多退休老艺术家的传承与教授”。对此,魏春荣建议,除了本身流传下来的剧目,更应该鼓励有能力“修旧如旧”、具备“捏戏”的老艺术家,根据曲谱恢复部分失传的剧目,还应增加老艺术家的传承收入,并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这不仅包括现有的“非遗传承人”,还应包括众多长期淡出舞台、以教学为主的艺术家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更多传统优秀剧目薪火相传”。

  在履职中渐入佳境的魏春荣,善于把工作与履职有机结合起来。今年两会,她带来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助推昆曲艺术传播的提案。提出这样一个提案,源于2016年魏春荣曾与大数据公司采用互联网方式运营的“郎园剧场”合作,“量身定制”了几场演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传播效益。“互联网运营的演出完全靠大数据支撑,摒弃了传统的宣传手段,以互联网社群宣传为主导,用线上社群推动线下活动,通过多元化的网络载体进行线上直播及同步互动,使演出突破时空的限制,创造全新的观戏体验。整个演出的筹划,也完全基于大数据洞察分析,精确画像锁定数据渠道,从原点人群到目标人群;确定规模和票价,使用众筹完成票务整合;建立数据驱动的策划、执行演出新模式。”魏春荣认为,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手段进行昆曲乃至戏曲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播,是一条必须要走的路,而且是完全可行的。她想通过这一提案,打开昆曲艺术的每个触角,促进昆曲艺术与新兴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助力昆曲艺术很好的传播、传承。

  昆曲积聚了六百多年来中国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美和道德的理解。舞台上的魏春荣演绎着昆曲,为昆曲注入新的活力,而昆曲也在塑造着魏春荣的人生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