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走近委员 > 委员风采

耿晓冬 百姓身边的政协委员

时间:2016-11-10   来源:北京观察

  耿晓冬是个很平实的人,相较于那些“多血质”的创业者,他似乎难有戏剧性的表达。大叔气质配上乐呵呵的表情,显得平易近人。不安分的创业人。

  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两大经济增长引擎之一。“我不是在创业,就是在辞职创业的路上”,有人如此戏说当下创业成风的大环境。而这股思潮并不是今日才有,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一批先锋走在了创业的大道上,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桓丰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耿晓冬就是其中之一。

  1989年,耿晓冬辞去中国五矿陕西进出口公司的“铁饭碗”,担任新加坡利德石油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当时年轻气盛,想人生应该多些经历,趁年轻多出来闯荡闯荡。”1990年,他主导成功引进了进口原油来料加工项目,开辟了中国石化企业进口来料加工的先河,后被中国石化总公司总结为“镇海经验”。

  走进朝内75号院,对面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这两个建筑都与耿晓冬有着很深的渊源,他们是耿晓冬创业历程的见证者。“不安分”的耿晓冬在1996年创办了北京桓丰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从事房地产投资及开发。当时第一个投资的项目便是朝内75号院住宅楼开发。这20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在这里办公。“我把这个小区看作我的一个作品,总是尽可能地多投入资金和人力,小区内的花草树木也得到精心养护,努力把这里打造成干净、美丽的宜居小区,希望为社区里的居民带来舒适居住体验。”

  为积极响应北京市倡导绿色奥运的号召,耿晓冬的公司竭力筹集资金负责朝内75号院热力改造工程,将原来高污染的燃煤锅炉改造为环保的供热系统,不仅为市民供暖提供了便利,也为北京绿色奥运建设做出了贡献。“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应该落实到我们力所能及的每一件小事儿上。”

  从他的办公室向外望去,便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02年,耿晓冬成功引进外资,与美国KPF公司联合成立了北京桓筑国际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从事建筑设计咨询工作,积极参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综合办公楼设计的竞标活动,并以绝对的技术优势一举中标。综合办公大楼也成为北京市的地标性建筑。

  从能源、房地产、建筑设计、咨询再到金融二级市场,耿晓冬在每个领域都做得如鱼得水。“正心诚信,与时俱进”是耿晓冬从商的基本原则,更是做人的原则。“人是要顺应潮流的,人生的关键往往只有几步,走对了,就离成功不远了。”在耿晓冬看来,现在的社会环境变了,辞职创业是一件很骄傲、令人羡慕的事情。他也想对有意创业的年轻人说:“创业是一门工夫、一门学问,不是光有热情就可以。还需要经验的累积,更需要知识和理论的装备。”

  公益之心不息

  他是一名企业家,他用自己的爱心为残障儿童遮风挡雨,他的资助让小朋友们在健康的环境中欢笑、学习。

  用鲜艳的画笔描绘多彩的世界,用动听的歌声表达自己的心中所想,然而他们的一举一动需要比常人多付出千百倍的努力,需要更多的爱和关注,需要有更多的人同他们一起对抗命运的残酷——他们就是晨光儿童脑瘫康复中心的孩子们。

  多年来,耿晓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不遗余力,坚持不懈,把爱心一点一滴倾注到儿童脑瘫康复帮扶工作中去。他是孩子们心中尊敬、喜爱的“耿大大”。

  小儿脑瘫是临床上常见的疑难病症之一,从脑瘫儿童来到人间那一刻起,他的家人就会因突如其来的变故而受到巨大的打击,在心理和经济上陷入困境,往往会形成“一人瘫、全家难”的困境。耿晓冬说:“我们的社会应该帮助这样的家庭,使孩子们尽早康复,给他们带来生活的快乐。作为一个企业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理应帮助这些家庭撑起本属于他们的幸福,并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感染和号召更多人投入到这项公益事业中来。”

  2009年8月,当耿晓冬得知北京晨光儿童脑瘫康复中心由于康复训练场地拆迁,40多个孩子的生活、康复训练无法继续时,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助之手,腾出朝阳区楼梓庄31号院1000多平米房屋用于训练。从此,耿晓冬便和脑瘫儿童的康复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了提升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水平,他借助与美国布什基金会的联系,邀请美国纽约儿童医院脑瘫方面的医疗专家,专程到康复中心为脑瘫儿童诊疗,并把晨光康复中心确定为他们的定点技术支援基地。

  由于晨光康复中心是一所民间机构,受制于不能公募、不能跨区免税等现实问题,在发展上面临很多困难。为了解决长期资金缺乏的问题,耿晓冬积极协调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决定成立由北京晨光脑瘫儿童康复中心发起,以救助脑瘫儿童为宗旨的专项基金——“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晨光联合劝募基金”,简称“晨光基金”。他的善举也影响着身边的朋友,各界名人纷纷为“晨光基金”贡献自己的力量。至今,晨光基金已经服务脑瘫儿童400余名,为这些特殊的家庭重新点燃了希望!

  中国慈善业已进入“快车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社会捐赠额从2006年的不足100亿元发展到目前的1000亿元左右。企业家、名人做公益事业往往会遭到一些质疑。耿晓冬对此很淡然,公益之心不息,从容面对。“起初做这件事没想那么多,就是想帮助这些孩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带动周围朋友积极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这是我想做,也是我能够做的。至于别人怎么想,我左右不了。也不能因为别人的质疑,就停止做能切身帮助孩子们的事儿。我喜欢他们天真无邪的笑脸,看到他们在大家的关爱下成长起来,令我很欣慰、很满足。”虽然“晨光基金”占用了耿晓冬很多时间,但他并不在意:“不仅精神愉快,对人性也思考了很多,反过来又成为对我人生的一种很好历练。”

  在耿晓冬看来,公益慈善事业也是一门科学,要尽快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以便在慈善事业的操作、组织和管理上更高效,减少浪费。

  社区里的政协委员

  供热计量收费改革,采暖费暗补变明补,困难群体采暖保障措施……这些2015年的供暖采暖新举措,离不开耿晓冬委员的提案。一提到政协委员,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专家、精英,离普通百姓有点远。耿晓冬不仅把自己的办公地点安置在社区,更是把自己的办公室安排在了居民楼里。他是社区里的政协委员、居民身边的政协委员。

  在朝阳门社区办公20多年,耿晓冬对社区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了然于心,和社区的居民们都很有感情。每年全市两会前来找耿晓冬的大多是社区居民,他们最常说的就是:“您经常到我们社区,了解我们民生的问题。社区的一些事情,想跟您这儿反映反映。”

  2008年,耿晓冬开始牵挂社区里低收入群体的采暖问题,公司所在小区的居民供暖费用拖欠较为严重,造成部分居民家里不够暖和。小区有13000多平方米,住户约220户,“小区居民很多都是危困下岗职工,他们理应得到社会帮助。”耿晓冬建议给确实有困难的居民予以补贴,对老旧小区收费的补贴由暗补变明补,推进供热计量收费改革。“之前居民需要拿缴费发票到单位报销供暖费,或是单位直接把钱给供热企业。变成明补后,供暖费就会直接打到工资收入中。这样居民多用热多交钱,少用热少交钱,也无需拿着供热发票去报销。”

  为了推动这项改革,耿晓冬进社区、访企业,搞调研、开座谈,去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发改委、财政局等多个委办局商讨。“到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是提出加强老旧小区的投入与改造,在发改委主要是探讨新老小区采暖的立项和财政支付问题,去财政局则是了解老旧小区退休职工的取暖经费如何支付、拨放和解决的问题。”现场调查、会上建议,在耿晓冬的持续努力下,他撰写的《关于解决社区供暖收费问题共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区的建议》被评为北京市政协2008年度优秀提案,该提案也被列为重点督办提案。

  除了供暖问题,居民的精神健康、家政服务人员的培训等也都是耿晓冬提案中最常触及的内容。与居民相关的社情民意也都被耿晓冬记在心间,转变社区服务体制、老旧住宅小区公用设施维修、社区医院廉价药调药难、老旧小区安装充电桩……几年坚持下来,耿晓冬委员已经成为了社区里的熟人。社区居委会书记说:“耿委员平时在上下班途中,发现一些问题,就到社区跟我们沟通,关于社区环境、志愿者工作、民生的问题,他都想了解。”居民握着耿晓冬的手说:“您来了,我们特别高兴,我们希望有人关注我们、多了解我们的实际困难,为我们解决点问题。” 

  耿晓冬说:“政协委员不仅是荣誉,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应该有其身有其影,为百姓切切实实解决困难,让百姓感受到我们就在他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