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首页 > 提案建言 > 市政协委员

北京市政协委员姜利:优化自动体外除颤(AED)设备使用

姜利

时间:2025-04-24   来源:北京观察

  近年来北京市公共场所的自动体外除颤(AED)设备投放大幅增加。2021年由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北京市重点公共场所社会急救能力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了全市配置总量不低于5000台、常住人口每10万人不少于20台的工作目标。
  目前北京市经不同渠道投放的AED总量远高于5000台,其中6785台与120调度指挥系统联网,并向公众发布了本市重点公共场所AED电子地图,初步实现了社会急救与专业急救的衔接。
  经调研,当前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多种投放渠道,归口复杂。重点公共场所如机场、车站、景区和体育场馆等,AED投放受政府政策指令影响,覆盖数量与分布相对明确。大型社区、机关单位、商务楼宇等为鼓励自行配置的地点,具体配置情况主要由安装单位或某些管理部门掌握,缺少街道、行政区或北京市的完整配置及分布汇总。
  维护与管理强度不一。AED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多由生产厂家负责。不同厂家的维护管理方式、频次均有不同。较为规范的情况,AED设备有报警管理系统,可以看到设备序列号、安装单位、设备责任人、设备状态和位置信息等,每日自检后发送自检报告到管理系统上。但由于品牌不同,其维护情况差别较大。
  对于AED分布,公众知晓途径单一。心跳骤停的发生场所不可预知,紧急情况下目击人员如果不能及时获得AED设备,将会延误救治时间。前述北京市AED电子地图要从“北京120”小程序中获取,如果不知晓或没有安装该地图,很难在急救现场利用这一工具及时找到AED设备。
  公众使用者培训不足。虽然AED是为非专业人员设计的急救设备,但对非专业人员,特别是从未使用过AED的人员来说,尽管有语音和图形提示,其在初次使用时仍会十分慌乱。国内某品牌在北京的AED保有量逾万台,使用次数约700次,真正判断为室颤且除颤放电的次数不到100次,这对于由北京市人口估算的心跳骤停的例数存在很大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知道、不会用”和“找不到”等原因。
  建议强化报告制度。进一步强化已有的设备安装报告制度,掌握新安装设备的位置与管理单位。摸排已有AED的分布和使用情况,绘制北京地区完整的AED地图,归总到对应管理部门。同时掌握使用情况,便于今后AED合理与补充布局。
  广泛开展AED使用培训。鼓励专业机构、社会机构、公益组织等,大力开展院外心跳骤停的识别与AED使用的培训。同时强化在校学生、单位职工等不同类型人群的定期培训,最大程度提高全民普及率。
  “120”提供现场指导。在发生心跳骤停呼救120时,由120的急救调度人员,指导现场人员如何判断,到哪里获取AED,并给与远程使用指导。在等待专业急救人员到达之前,最大程度地发挥现场人员和设备的作用,挽救生命。
  相对于配置而言,AED使用和管理涉及的内容、部门及责任人员更为复杂,需要多部门、多渠道、多方位的联动与配合,使作为超大型城市北京的公众急救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责任编辑  秦焕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