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北京市少数民族户籍人口数量为104.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4.8%,涵盖我国全部56个民族。坚持以首善标准做好新时代首都民族工作,特别是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提出有形有感有效的“北京方案”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和引领示范作用。
调研发现,北京立足首都区位、教育高地和文化资源密集等优势,已通过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和研究基地、支持在京高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以首都博物馆等特色文化资源为抓手提升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式在铸牢宣传教育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但现阶段仍然存在协同机制不足从而制约宣传教育工作成效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一是聚焦首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的体系化、制度化安排有待建立,从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方面加强全市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的协同性有待加强。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水平之间的不平衡性较为突出,系统、连贯、覆盖大中小一体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课教学体系尚需完善。三是首都丰富的文化资源尚需通过有效整合,在自上而下有组织、有规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做好铸牢社会宣传教育方面存在不足。
建议针对全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由民族工作部门和教育工作部门牵头协调,组织、宣传、文化、统战等有关工作部门各负其职的协同工作机制,通过制度化安排明确各方职责和工作任务,通过统筹规划确定铸牢宣教工作的整体目标,通过情况通报和会商机制及时沟通和解决问题,逐步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宣教格局。
在全市整体规划框架内,由教育工作部门牵头,系统地调研、总结首都各大中小学校围绕铸牢教育特别是思政课建设的先进经验和难点问题。对于先进经验,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鼓励跨学科合作,针对当代青年学生特点,将铸牢教育融入学生实践课程等,以适当方式予以推广;对于难点堵点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如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体系设计尚不够完善等问题,从全市层面统筹考虑,出台相关的政策或指导意见。
整合各级政府、高校、研究机构等宣传教育力量,在协同机制保障下,发挥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形成合力。各级政府要充分挖掘辖区内的文化、历史等资源,为全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提供实践基地,为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深入城乡社区、企业等开展相关调查研究提供有力支持。在全市层面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学校思政课师资培训规划,委托具有雄厚学科基础和师资力量的高校承接培训任务,全面提升教师在铸牢教育方面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改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水平不平衡的问题,使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有机衔接。充分发挥有关研究机构的作用,针对铸牢宣教工作中发现的关键问题以“揭榜挂帅”、委托课题等方式调动有关研究力量,相关研究成果在协同机制保障下为人才培养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