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首页 > 提案建言 > 民主党派、市工商联

民盟北京市委员会:加强京津冀交界地区产业协同发展

时间:2025-04-24   来源:北京观察

  京津冀交界地区人口密集,经济活动属性复杂,是区域分工合作的薄弱环节和重要突破口。须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等要素条件,以完善交界地区产业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为切入点,大力推进重点领域产业协作优势互补相互赋能,进一步助推京津冀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建议构筑共享产业公地,分类共建区域性产业集群。构筑政策公地,进一步完善府际协调机制,强化政策协同激励资本与技术流入。构筑技术公地,以汽车、装备制造等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升为导向,打造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构筑服务公地,建立扁平化的线上公共服务平台、公共知识平台和金融服务平台,促进创新公共服务从中关村等核心源区向交界地区延伸,推动交界地区高技术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化、高端化。分类建设合作示范区,通武廊服务京津科创走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北京市延庆区、河北省怀来县、赤城县谋划长城历史文化带、冰雪旅游文化产业带建设,构建新文旅示范区;北京市平谷区、天津市蓟州区、河北省兴隆县合作探索从生态管控区到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基地转变。加强基金布局规划和投向指导,加大对交界地区、园区、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投资力度。明确交界地区政府主体责任,聚焦六条重点产业链“一链一策”制定协同配套政策,促进制造业集群多元成长。
  重点培育科创走廊,修补完善都市圈创新网络。积极推动京雄等近域创新走廊的形成,支持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创新走廊节点布局,引导中试、转化以及生产环节趋向城镇走廊,共建分支机构、概念验证中心、技术熟化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形成“研发—转化—生产”专业分工的近域扩散。加强区域内创新成果流通渠道建设,探索创新成果输出地与承接地间的协作机制。强化就地转化的综合创新基地,重点发挥已有重点产业功能区作用,通过共建技术研发创新中心,形成广域转化、节点对接的创新网络。培育高度灵活、自由流动的众创社区,以中关村创业大街为典范,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推动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向区域延伸。鼓励传统园区转型,推动现有工业园区功能置换,鼓励合理的土地混合使用,对科技研发、文化创意、展览艺术等创新性功能提供多种鼓励政策。
  横向打破行政壁垒,纵深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完善法规监管、工作会商、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交界地区公共政策协同和标准衔接,统筹制定企业准入、经营、退出管理的专项政策,持续优化涉及多部门联合办理事项的工作流程。组建跨区域的产业协同工作组,建立产业协同发展规划,推动多层次产业链合作和联合招商。健全企业生产经营事项“一站式”办理,共享市场需求、资源分布和政策变化等关键数据。推动基础设施共联、品牌建设互促、消费环境同建,落实通武廊市域郊铁路等高等级廊道建设,超前布局大数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联合共建交界地区数据汇聚交互基地。制定统一的品质标准、认证程序,建立物流、仓储、配送等资源协作平台,统筹文旅、体育、科技等特色资源,协力共办促消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