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4年2月,党中央作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决策。9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实地调研考察,高屋建瓴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三地协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北京正以高精尖经济结构为支撑,坚持“一核两翼”联动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已培育出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医药健康、智能装备等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与京津冀“五群六链五廊”的产业协同发展新图景高度契合。当前,三地经济总量已突破10万亿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前的1.8倍,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链”联动成果显现,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更大成效不断迈进。
但是,在近期调研中我们发现北京与津冀协同联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分析:
一是北京的辐射作用不强。我市技术合同流向津冀的成交额占总成交额比例低,2021年仅为 8.06%,比2020年下降1.27个百分点。三地人均 GDP 差异系数从2015年的0.4219持续攀升至2020年的0.4532,2020-2022年虽小幅回落但仍在0.4458的高位。
二是产业结构仍有短板。京津冀地区第二产业比重下降过快,高端制造业未能及时“补位”,创新集聚优势和动能转型优势尚未成型。
三是区域整体国际竞争力不足。区域协同开放进程较为滞后,在国际“外循环”中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区域整体开放性竞争力还不够强。
建议:
1.发挥北京科技优势。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龙头,打造京津冀创新协同生态网络。引导北京优质高校、研究机构、高科技企业在共建园区设立分支机构、研发基地和转化平台,放大溢出效应。加强与雄安新区、滨海新区、石家庄等重要节点的合作联动,打造区域创新要素共生共融共建共享模式,主导推出区域创新人才直通车、新技术应用场景集。
2.加强区域协同。一是构建区域统一大市场。牵头建设京津冀共同市场,探索建立区域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研究成立区域性开发银行,设立京津冀共同出资的产业结构调整基金;研究建立区域大数据中心,推进信息化与数据应用市场建设。二是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在北京内部圈层,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在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高精尖领域形成规模更大、产业链更全的产业集群。在津冀外部圈层,形成“北京研发——就近转化”的产业链协作关系。在重要节点城市布局高技术产业园区和产业走廊,引导北京不同层级产业向津冀集聚与发展。同时探索共建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上下游衔接的供应链和产业链体系。
3.提高国际竞争力。与更多新兴和发达国家市场发展高端产品和服务贸易,打造具有特色和区域带动作用的国际服务贸易新高地。探索构建京津冀协同的自贸区合作机制,争取国家支持三地自贸区实行“一地生效,三地同效”制度。依托“两区”政策创新与开放优势,率先在数字经济、服务贸易等领域开展先行先试,发展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开放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