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多措并举促进医疗机构医防协同的提案

日期:2024-12-23    来源:

字号:        
  问题及分析:
  医防融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我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二十大部署的重点任务。当前,北京市在促进医防融合方面,从政策设计到实施效果,能力水平均有较大提升,也得到了广大医务人员的普遍认可。但仍存在工作形式较为单一的问题,在服务模式、体系建设、政策保障、信息共享等方面尚有可改进的空间。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医”和“防”协同不足,缺少有效衔接和长期配合。医防融合涉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如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之间、医疗卫生机构与技术支持机构之间,相互责任界定不清,沟通不畅。
  第二,当前医防融合培训内容缺少实用性和可持续性。培训内容更关注突发传染性疾病的早发现(鉴别诊断)和先进有效的治疗手段,局限于应急处置,而调查显示,近六成医务人员希望拓展除培训外的其他融合形式。促进和加强医防融合工作,可以将临床医疗服务向疾病预防延伸,组成临床医生和公卫医师联合的医疗团队,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的公共卫生相关科室建设并在医联体中增加疾控机构等。
  第三,从业群体知识技能培训有待加强。临床医务人员与公共卫生人员相互存在知识局限性,缺少医防结合的专业人才,农村地区问题更甚。
  第四,缺乏医保和信息化的配套保障。医防融合工作的有序推进,应当是全方位的政策配套保障。虽然当前在财政上有一定程度的覆盖,但是医保配套不到位,对一些公共卫生领域的疾病防治工作形成阻碍。
  建议:
  第一,加强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之间的协同,探索“机构融”。清晰界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的职责,形成责任清单。明确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责任,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防为主的功能定位,制定合理的投入补偿机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与辖区内疾控机构组建衔接部门,加强公共卫生科室标准化建设。明确公共卫生机构职责范围、对于医疗机构工作管理权限以及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支付机制。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制度,落实公共卫生责任。可视情况制定《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责任清单考核标准》,促进公立医院履行公共卫生服务职责。
  第二,以基层家庭医生团队慢病服务为切入点,探索“服务融”。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融合服务,优化基层诊疗和健康管理流程。依托家庭签约服务,组建包括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等在内的基层医防融合管理基本单元,以团队中的家庭医生为主导,明确各成员在诊前、诊间、诊后的工作职责,推动上级医疗机构专科医生参与基层建立紧密协作关系,有效提供技术支撑。
  第三,培育公共卫生与临床医疗复合型人才,探索“人才融”。将预防医学的理念和内容包含于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以学科建设为抓手,促进临床医学学生深入基层开展公共卫生调研实践,以公众健康需求指导教学和人才培养。通过临床实习,培养预防医学学生的个体保健技能;毕业后医学教育,应强化预防、控制、康复等内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应专设预防医学专业医师门类,培养以预防为主要工作内容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第四,改进医防融合的筹资与支付机制,探索“政策融”。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使医保由单纯的治疗性服务保障向包括预防、康复在内的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发展,建立以健康效果为导向的医保基金管理及医保支付制度。对于承担公共卫生职责的医疗机构,给予专项补助。
  第五,从建立传染病监测预警平台着手,探索“信息融”。建立多系统、多部门、多层级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及信息化平台。健全市、县、乡、村四级监测网络,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实时分析、集中研判和早期监测预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