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媒体报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汇聚各民族大团结磅礴力量

主题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汇聚各民族大团结磅礴力量    版号:7

新闻单位:人民政协报    委员会:    作者:    时间:2019-11-14    来源:人民政协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总书记还强调,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为我们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伟大征程上汇聚起各民族大团结的磅礴力量,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努力方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对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四个共同”的深刻阐述: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回顾历史,“大一统”是中国发展演变的主轴和中国人最深厚的文化心理。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历史。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在漫长历史中,伟大祖国的每一项辉煌成就都凝结着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各族人民对同属中华民族的由衷认同又成为推动伟大祖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是主线和方向,“多”是要素和动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促进各民族的团结融合,让多元更好地聚为一体,使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生生不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源于对各民族共同缔造新中国奋斗征程的深刻总结。在缔造新中国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涌现出一大批少数民族的卫国英烈、建党先驱、工农运动领袖、抗日英雄、开国将领。1921年7月,党的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水族邓恩铭作为13名代表之一,参与了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土地革命时期,涌现了壮族韦拔群、黎族黄振士、畲族蓝飞鹤等革命英雄,他们将革命的烽火燃遍广西百色、海南陵水、福建惠安等广大民族地区。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各民族革命英烈都立下了不朽功勋,各族群众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比如,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大青山支队、回民支队等各种形式的抗日武装力量,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斗争。在抗日战争的后方,各族人民组建了蒙回藏族联合慰劳抗战将士代表团、西康民众慰劳前线将士代表团等,奔赴各大战区慰问抗战将士;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组织或参加“反帝大同盟”“抗日同盟会”等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团体,募集抗日物资,全力支援抗战前线。在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开国大典上,维吾尔族赛福鼎·艾则孜、黎族王国兴、高山族田富达等少数民族代表人士,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庄严时刻。新中国成立当天,十世班禅即致电中央,表示拥护中央人民政府,希望早日解放西藏,最终西藏于1951年和平解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雄辩地说明,没有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没有全民族的团结抗争,就不可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建立团结统一的新中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好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这一各民族的最高利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顺应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增强国家凝聚力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同时,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更要团结一致、凝聚力量,确保中国发展的巨轮胜利前进。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就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我们不仅要促进大家庭里每一个成员的繁荣发展,更要巩固、建设好这个大家庭。我们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才能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让各民族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