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媒体报道

四十年里的两场“突围” ——访民建中央科教委员会副主任赵晓光

主题词:四十年里的两场“突围” ——访民建中央科教委员会副主任赵晓光    版号:5

新闻单位:人民政协报    委员会:    作者:崔吕萍    时间:2018-07-10    来源:人民政协报

  改革开放至今40年,中国在科技引领经济发展中,有两次不得不谈的飞跃,虽然每次“起飞”都引来阻力,但在民建中央科教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赵晓光看来,生于忧患的中国人总能找到突围之路。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在中关村成立了一家科技企业———北京市等离子协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揭开了中国科技创新蓝图的一角,虽然最初陈春先他们每人每月只能从这个所谓的企业中领取7块钱的津贴,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脚步自此提速。

  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苏醒,引起了西方社会的警觉,也招致各种阻力,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除了禁运、高价之外,更是建立起严密的专利池保护,对中国严防死守。在当时恶劣的国际环境中,我们选择了打开国门,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目的是让中国的国力快速增强,实现跻身世界强国的目标。

  “在过去的30多年中,我国采取合资、引进等方式,引入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希望国内承接先进技术的企业能够在使用过程中,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为自主研发积累经验,为自主创新奠定基础。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详细分析过日本的‘模仿主义’;分析过美国的‘原始创新’模式,也试验过‘模仿’,强攻过‘原始创新’,取得了一批技术成果。在基础科研领域,更是张开双臂,迎接世界各国的专家,欢迎合作研究,力争与国际接轨,在学习更多先进思维、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的同时,让世界科技界了解中国、熟悉中国的科学家,认可中国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的研究成果有朝一日走出国门,成为推动世界科技进步的主力军奠定了基础。”赵晓光说。

  华为2017年的科研投入已经名列世界50强。今天,华为提出“我们需要科学家”的理念。而在15年前,华为提出“我们不需要科学家,我们需要工程商人”的口号,鼓励员工做好工程应用,努力赚钱。为了解释口号之变,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表示,华为处在了一个新的时期,没有科学家的创新工作引领,华为将失去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对一个企业如此,对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今天的中国,已经走到了必须大力发展原始创新和基础科研的阶段。我们用了40年的时间,实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目标,但中国的崛起,又一次引发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惊慌。于是,新一轮的压制、扼杀又开始了。”面对这种局面,赵晓光表示,我们依旧要进行突围,特别是科学技术领域的突围。“比如人工智能,作为具有颠覆未来人类思维和认知、颠覆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能力的技术,它在中国大地上正在蓬勃发展。在发展下一代人工智能应用技术中,我国具有智力和应用两大优势。人工智能的核心是算法,我国培养了大批数学理论基础扎实、软件功底深厚的应用型人才,13亿人口的应用市场巨大,因此,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技术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够不断完善和改进。因此,在我国,从发展应用技术入手,大力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在多领域多行业的应用,必将不断形成新兴产业和行业,产业和市场的需求必将大力推动基础科研和原始创新的发展。”